摘要:當時有資格競爭繼承人位置的有兩個人,一位是禹的兒子啓,他是華夏族力挺的對象,另一位是禹治水時的助手伯益,他得到的是東夷族的支持。比如禹是華夏族人,他的位置是從東夷族人舜手中接過的,按照慣例,禹應確立東夷族人爲繼承人,此前的皋陶就是東夷族人,皋陶死後,這個位置就應該歸屬由同樣出身東夷族的伯益。

大家好,我們的大柱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夏朝前期的歷史,就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征戰的歷史。
事實上,在大禹治水期間,華夏族和東夷族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可以說,正是雙方的精誠團結,守望互助,才讓當時的中國度過了洪水的難關。
按理說,這種在共同戰鬥中結下的友誼,應該能夠保持長久。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雙方卻因皋陶之事很快便發生了嫌隙。皋陶,作爲“上古四聖”之一,因其卓越的才能,很早便被大禹確定爲繼承人。但好景不長,皋陶被確立爲東宮不久,便因積勞成疾,過早離世。爲了爭奪繼承人的位置,華夏族與東夷族展開了一系列的鬥爭。
(皋陶)
當時有資格競爭繼承人位置的有兩個人,一位是禹的兒子啓,他是華夏族力挺的對象,另一位是禹治水時的助手伯益,他得到的是東夷族的支持。
在這裏,重點說一下伯益。據《史記·五帝本紀》與《夏本紀》記載,伯益在堯時代就曾以部落首領的身份參與了以堯爲首的華夏部落聯盟內部事務的管理。在舜執政時期,伯益被任命爲“虞”官,專門負責掌管山丘草澤,調馴鳥獸的事務。在滄海橫溢,滔天洪水危及人類生存的重要時刻,他受命作爲禹的助手,輔佐大禹平治水土,歷時凡13年,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
禹踐帝位後,伯益更成爲禹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在皋陶早逝後,伯益深得禹信賴,並“任之政”。由於禹在治水時操勞過度,身體受到嚴重的損害,故在禹的晚年,伯益作爲其唯一的副手,實際與之共掌天下。
除了深得大禹信任之外,當時還有一條慣例對伯益特別有利,那就是東夷族、華夏族輪流掌管天下,當時稱爲“禪讓制”。比如禹是華夏族人,他的位置是從東夷族人舜手中接過的,按照慣例,禹應確立東夷族人爲繼承人,此前的皋陶就是東夷族人,皋陶死後,這個位置就應該歸屬由同樣出身東夷族的伯益。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禹死後,將位置傳給了伯益。按理說,這下伯益和東夷族人應該放心了,但歷史卻給他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伯益)
按照史料記載,在大禹死後,伯益必須要演一齣戲,否則的話,將無法順利地繼承王位。這出戏是由舜所創,在堯三年之喪期滿後,舜讓位於堯之子丹朱,而闢居到南河之南;舜三年之喪期後,禹也效仿舜的做法,讓位於舜之子商均,自己闢居到陽城。因此,伯益在禹三年之喪期滿之日,也須在形式上仿效舜、禹的做法,將位讓於啓,而闢居到箕山之陽,然後靜靜地等待着天下萬邦諸侯蜂擁前來朝見,只有這樣,他的位置纔有合法性。
伯益確實是這樣“演”的,但是“羣衆”們卻沒有這麼配合了。伯益將王位讓給啓後,啓根本就沒有推辭的意思,在各方諸侯的擁戴下,“當仁不讓”地登上了王位。
對於啓的做法,伯益以及東夷族的大小首領們很不滿意,爲了永絕後患,六年之後,啓設計在箕山殺掉了伯益。
伯益被殺後,東夷族決定徹底與華夏族決裂,各部落決定向西進攻,攻打中原地區。其中,以有扈氏部落的兵力最爲強勁。啓殺掉伯益後,曾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有扈氏對啓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臺之會。啓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雙方在甘地進行了決戰,最終啓評定了有扈之亂。不過,啓雖然仗打贏了,但是無力阻止東夷族部落西遷的腳步。
啓在甘之戰後沒幾年,就病死了。接替王位的是啓的兒子太康。相對於處理政事,太康更喜歡打獵,爲了追逐獵物,他可以幾天不歸。有一天,太康又去洛河的北邊打獵了,這次去的時間更久,將近一百天沒有回都城。消息迅速傳到了東夷族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的耳朵中,他覺得這是取代太康的好時機,於是派兵前往洛河,不讓太康回都城。太康見此狀況,驚慌不已,嚇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裏逃得掉,后羿乃是當時聞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張開大弓,於十裏之外將太康射殺。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后羿的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得以號令諸侯。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后羿並不是傳說中的英雄,而是夏朝的一個歷史人物。之所以稱他爲后羿,是因爲他射箭技術非常了得,和歷史上射掉九個太陽的那位英雄類似。
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後,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轍。后羿自持善射,以爲天下無人不服,便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絲毫約束。他像太康一樣終日沉湎於酒色,不問政事。後來,在他的親信中有一個叫寒浞的,也是東夷族人,此人詭計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無人,於是伺機暗殺了后羿,自己當上了國君。
(寒浞)
而此時,相也在斟灌氏和斟鄩氏兩大諸侯的扶持下,在帝丘稱王。寒、夏兩國矛盾不斷激化,對抗不斷,爲了永絕後患,在寒浞即位的第二十年,他決定向相發起總攻,首先滅掉了斟灌氏和斟鄩氏兩大諸侯,除去了夏王朝的左膀右臂。緊接着便兵分三路圍攻夏都帝丘。夏王相率城中軍民拼死抵抗,終因勢單力薄,擋不住寒軍的強大攻勢。寒軍攻破帝丘,殘酷地屠殺城中軍民和夏后氏大臣,夏王相及族人皆被寒軍殺死,宮室內外血流成河。
就在東夷族人歡慶勝利的時候,藉助王宮的水洞子,一個身懷六甲的婦人爬了出來。讓寒浞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個婦人的肚子中的孩子,敲響了他喪命的鐘聲。
(文/ 朱文龍 圖/ 網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