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在設計上俾斯麥是一種被用於遠洋破交作戰而非傳統炮戰的戰列艦,德國設計師更加偏重於對小口徑炮彈近距離命中的防護——儘管這些炮彈幾乎不可能擊沉這樣一艘龐大戰艦,但卻會不可避免的造成各種損傷。而採用全面防護設計,能夠讓俾斯麥級戰列艦有效降低小口徑炮彈在近距離上對戰艦造成的損害,而且德國也不需要受到條約的噸位限制,不需要在噸位和防護上進行取捨。

文\紫電
提起德國最著名的戰艦,俾斯麥號戰列艦無疑是絕大多數人心中的唯一答案。這艘傳奇戰艦曾創造了輝煌的戰績,但很快就在敵軍的優勢兵力面前迎來了終結。而正因爲這樣的傳奇經歷,圍繞這艘戰艦的爭議也始終不斷。
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上色照片)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曾經被英國人視爲心腹大患的德國海軍幾乎已經土崩瓦解。根據《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被禁止建造戰列艦等大型戰艦。但1935年,德國與英國簽訂了《英德海軍條約》,允許德國建造不超過英聯邦海軍總噸位35%的艦隊,以及不超過英聯邦海軍潛艇總噸位45%的潛艇。這一條約爲德國海軍的軍備現代化鋪平了道路。
德意志級裝甲艦“施佩伯爵海軍上將”
1939年的2月14日,德國曆史上最大、最強也最先進的戰列艦在德國漢堡舉行了下水儀式,被命名爲“俾斯麥”號。命名儀式由奧托·馮·俾斯麥的孫女主持,而希特勒本人爲這艘戰艦發表了命名演說。1940年8月24日,俾斯麥號正式完工,加入了德國海軍服役。
下水儀式上的俾斯麥
在設計上,俾斯麥級戰列艦和傳統的戰列艦存在一定差別:由於德國人非常清楚自己的海軍實力還很弱小,想要與英國海軍在傳統的炮戰對決中取勝無疑是天方夜譚。因此俾斯麥級戰列艦採取了當時流行的高速戰列艦設計,面對英國部分航速低下的老舊戰列艦可以直接溜之大吉。
英國皇家海軍“納爾遜”號戰列艦,此時英國海軍的主力仍舊是老式的低速戰艦。
而與此同時,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更加註重破交作戰:在敵軍的後方對敵人的交通線進行打擊,摧毀敵軍的海上補給線。因此俾斯麥級戰列艦擁有卓越的續航能力,遠超同時期法國、意大利的同類戰艦。雖然實際操作中,德國人發現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續航能力並不能達到設計指標,但仍然已經足夠優秀。
油畫:俾斯麥與U-556
在防護性能上,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往往會被人批評,這些批評主要集中在全面防護設計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開始對戰列艦的裝甲進行重新規劃,即重點防護設計。
將厚裝甲集中佈置在覈心區域,如炮塔、彈藥庫和輪機艙,同時削減甚至取消其他非重要部分的裝甲,這樣的設計可以在噸位不變的情況下使戰艦的生存性成倍提高,這也是條約戰列艦上的常見設計。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裝甲佈局
而俾斯麥級戰列艦採取的全面防護佈局,則是將裝甲分佈在全艦各處,極大的佔用了可用噸位。事實上,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裝甲重量達到了18700噸,佔全艦噸位的40%,僅次於大和級戰列艦,但主裝甲帶和炮塔的防護能力卻不如法國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和英國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不過總體來說,由於噸位夠大,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防護還是完全夠用的。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
覆蓋了全艦長度的70%
這在同時期戰艦中是絕無僅有的設計
其實德國人並非不知道重點防護的優勢,而是綜合了自身需求在俾斯麥的身上選擇了繼承全面防護佈局。由於在設計上俾斯麥是一種被用於遠洋破交作戰而非傳統炮戰的戰列艦,德國設計師更加偏重於對小口徑炮彈近距離命中的防護——儘管這些炮彈幾乎不可能擊沉這樣一艘龐大戰艦,但卻會不可避免的造成各種損傷。
停泊中的俾斯麥,1941年(上色照片)
而採用全面防護設計,能夠讓俾斯麥級戰列艦有效降低小口徑炮彈在近距離上對戰艦造成的損害,而且德國也不需要受到條約的噸位限制,不需要在噸位和防護上進行取捨。總體來講,這種設計是設計師有針對性的取捨,而不是部分軍迷們想象中的純粹的落後設計。當然這樣的設計是否真正有效,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俾斯麥”的姊妹艦“提爾比茨”發射主炮(上色照片)
火力方面,俾斯麥級戰列艦採用的仍舊是老式戰列艦上常見的的4座8門雙聯裝380毫米主炮。雖然德國此時已經獲准建造搭載406毫米主炮的戰列艦,但因爲技術上的不足,德國人還是決定採用成熟產品。俾斯麥的SK/C 34型主炮射速達到了18秒一發,同時擁有比較優秀的侵徹力和射程,雖然達不到頂尖水平,但仍然是一種堪用的武器。
“俾斯麥”號戰列艦(上色照片),1941年
在“歐根親王”號巡洋艦上拍攝
當然,俾斯麥級戰列艦最被人詬病的一點就是防空能力:在對抗英國航母上老舊的“劍魚”雙翼機時,俾斯麥號戰列艦甚至沒有擊落一架英國飛機,最終導致船舵被打壞,這也是其最終沉沒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樣一艘先進的強大戰艦,面對一種老舊的古董飛機卻打了“零蛋”,實在有些令人難以相信。
“劍魚”魚雷機
不可否認的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防空能力確實存在缺陷,但在同一時期,世界各國都還沒有完善的艦載防空系統。事實上,參與戰鬥的英軍飛行員表示俾斯麥號的防空火力極爲精準,至少直接命中了5架飛機,另有兩架因爲無法突破防空網只能退出進攻。
俾斯麥上安裝的3.7cm SK C/30防空炮
這種防空炮只能單發射擊
但俾斯麥的還擊結果卻令人啼笑皆非——除了兩名飛行員被打傷,這些準確命中的炮彈沒有給“劍魚”造成什麼實際損傷。這一問題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是炮彈威力實在太小,也有人分析可能是因爲“劍魚”的機身蒙皮實在太薄了,根本沒有觸發炮彈引信導致的。
在“俾斯麥”短暫的一生中,她只參加了一次作戰——“萊茵演習”行動。在丹麥海峽,俾斯麥一炮擊沉了英國最先進也最強大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重創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震驚了英國全國。
但僅僅兩天後,這艘戰艦就被英國人集中了優勢兵力擊沉了。俾斯麥的沉沒也徹底影響了德國海軍的作戰計劃,從此德國海軍放棄了發展戰列艦,改爲建造更多的潛艇。
關於俾斯麥的沉沒,也始終是存在爭議的話題——很多人相信俾斯麥號戰列艦在最後時刻採取了自沉,選擇戰鬥到最後一刻;但也有人堅持俾斯麥就是被英國海軍擊沉的。在軍迷圈子裏,這個問題甚至已經逐漸從單純的學術討論變成了立場之爭。
丹麥海峽海戰中的俾斯麥
在詹姆斯·卡梅隆主導拍攝的紀錄片《重返戰艦俾斯麥》中,調查組得出了一個結論:在俾斯麥的最後一戰中,只有4發炮彈擊穿了她的主裝甲帶,並且沒有發現被魚雷摧毀的痕跡。因此這艘戰艦並非沉沒在英軍的炮擊或魚雷下,而是她的船員們引爆了炸藥,從內部鑿沉了這艘戰艦。這一結論目前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但必須注意的是,此時的俾斯麥已經失去了戰鬥能力,上層建築被打的千瘡百孔,已經被徹底摧毀,全部主炮也都已經無法發射,全艦已經燃起大火,並且開始下沉。她的生命已經走向了倒計時——即使英國人不再繼續攻擊,即使水手們沒有引爆炸藥,俾斯麥的沉沒也已經是時間問題了。或許她能夠以這樣的姿態苟延殘喘幾小時、一天甚至更久,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從這一角度來說,俾斯麥號的確就是被英軍擊沉的。
油畫:下沉的俾斯麥
但無論如何,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故事確實無愧於傳奇之名。在這裏,或許沒有任何語言比英國海軍元帥約翰·托維爵士的那句名言更適合作爲結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