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記載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匯聚古人智慧的名著。《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一、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出自《論語·陽貨》。整天喫飽飯,什麼事也不想,也不做。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不斷的追求和奮鬥,英國思想家卡萊爾說過:“爲一生工作而進行探索的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無須再探索其他的幸福。”工作使人生充實,只有堅持不懈地工作,不屈不撓地奮鬥,纔能有所成就。在追求和奮鬥的每時每刻,人都在提高着自己生命的價值,並從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如果不思考、不工作、不追求、不奮鬥,只滿足於安逸的生活,那就會變成庸俗的人。

二、行己有恥。

出自《論語·子路》。人生最可怕的是驕傲自滿,自以爲是,一旦陷入這種狀態之中,就會無限誇大自己的能力,致使自己利令智昏。一切品德高尚的人都有很好的修養,他們不但謙虛謹慎、虛懷若谷,而且彬彬有禮、與人爲善。

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任何人只要採取行動,就會產生錯誤,無論多麼成功的人都是如此。但是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對待錯誤的態度,當錯誤發生時,勇敢地面對並坦然承認,反而會獲得人們更大的尊重,使自己增長經驗,獲得信任的最好辦法就是正視自己的錯誤。

四、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出自《論語·公冶長》。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總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當錯誤出現以後,不要自作聰明,掩飾躲避,因爲一個錯誤的出現,並不表明犯錯誤的人就是毫無智慧的愚蠢之人。如果掩飾錯誤,反而會使自己變成愚蠢的人,而直面錯誤,改正錯誤,深刻地反省和檢討自己,會使自己在錯誤中成長。可以說,面對錯誤,檢討自己,並不斷思考的人,纔是真正的智者。

五、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出自《論語·顏淵》。品德高尚的人不憂慮、不懼怕,自我反省時無愧於心,有什麼可憂慮和懼怕的呢?品德高尚的人在艱難困苦的事業中,不斷拼搏,他們對自己的內在要求十分嚴格,對他人則慷慨大度。他們襟懷坦白,純潔無瑕,對自己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擁有自尊和自信,無論在任何誘惑面前都不爲所動,能夠坦誠地面對整個社會。

六、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自《論語·子張》。品德高尚的人一旦犯了過錯,就像出現了日食和月食一樣。一出現過錯,人們都能看見;而當他改正過錯時,人們都仰望他。處於高位的人,受人矚目,他們的言行對人們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一旦稍有缺失,就會被人們發現,這時絕不可掩飾,一旦掩飾則有失風度,會使自己的威信受到極大的損害。

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學習而且經常溫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令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又不因此而感到憤怒,這不也是有道德的君子嗎?

八、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子貢請教孔子說“貧困而又不諂媚,富貴而又不驕傲自大,這樣做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這樣做也算可以的。但是還是不如雖然貧困,但是仍能安貧樂道,雖然富裕,但仍然可以知禮。”

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爲政篇第二》。我十五歲的時候便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的時候便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的時候能夠不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便通曉天命,六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聽取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但又不超出規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