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离不开袁世凯,袁世凯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是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同时袁世凯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条约简述

  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 ②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④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等等。

  接受原因

  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

  对自身权位的维护

  无有力之外援

  我们现在来假设如果当时袁世凯,直接同日本人在山东开战,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1912年,袁世凯整编全国军队,全国共三十多个师及五十多个旅,加上杂牌部队,人数为120万人,而袁世凯嫡系的北洋军约占总兵力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这时的袁世凯的北洋嫡系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

  段祺瑞坚决反对在条约上签字,段祺瑞还联合冯国璋一起,主张动员全国的军队,对日宣战,用战争表明中国不是好欺负的。可见主要军队指挥官还是支持的,军心可用。

  袁世凯的主要顾虑之一是,南方的革命党,一直想要推翻他,无法实现真正的全国统一。如果开战,日本支持国民党,对他实行两面夹击,从而推翻他的统治。但他没有想过,如果开战,南方只能支持他不可能冒着万夫所指的危险同他开战,袁世凯反而能利用抗日思想,形成统一战线,利用民族大义,团结一切力量,这样也能形成真正的统一。

  在这样的形式下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有其二,只是天时不在袁世凯一方。为什么这么说呢!民国初期,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处于多个列强共同控制的局面之下,不仅国力虚弱,边疆危机等外交难题迭起,作为中国新统治者的袁世凯,既背负着晚清旧外交的沉重包袱,又承担着开创民国新外交的历史责任。这时动武打仗对国家建设不利。

  这种情况!是否能够取得胜利呢?

  这里我们借鉴一下抗美援朝。美国对比日本,刚刚解放的中国对比刚刚成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比不上刚解放的中国政府,但当时的日本也比不上以后的美国。实力对比差不多,领导人的魄力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可以这样认为,袁世凯的胜算还是很大的,相对于签字获取日本的支持从而称帝,最终众叛亲离。其实对日宣战或许对当时的袁世凯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时势造就的英雄在有机会改变时势时进行了错误的选择。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