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一個林木茂密、山明水秀的地方,住着一戶人家,丈夫早亡,遺下三個兒子,妻子一人含辛茹苦,以到山上採集青岡子釀酒維持生計。

一天,兄弟三人到山上採摘青岡子。不知不覺,小兄弟與兩個哥哥走散了,兩位哥哥採到天快黑的時候才發現弟弟不見了,連忙跑回家叫來母親和村裏的鄰居,打着火把上山去找。

但是,一連三天都找不着,他的母親爲痛失兒子,每天都以淚洗面,時間一長,就把眼睛哭瞎了。

這個小兒子發現哥哥不見了,心裏十分害怕,滿山遍野哭喊着尋找兩位哥哥,不知不覺中走到密林深處,迷失了回家的路,最後一不小心就掉進了山洞裏。

原來,他掉進的是猴子居住的山洞,洞裏住着一大羣猴子。猴子們覺得這個小孩沒有威脅,還挺好玩的,就把他留了下來。

小兒子在洞裏和猴子一起生活、玩耍,餓了就喫猴子們摘來的野果,渴了就和猴子們去喝山泉水。

年長月久,這個小孩的身上漸漸長滿了毛,而且學會了猴子的語言,連原來的話也不會說了。

許多年以後,這個小孩子的母親因爲思念兒子過度,憂鬱而終。按照毛南族的民族習俗,在出葬那天法師要用銅鼓來祭祀死去的老人,一時間陣陣低沉的銅鼓聲響徹雲霄。

銅鼓聲傳到了荒山上。此時的小兒子已經長大成了大野人,正在猴羣裏玩耍,突然腦中一醒,覺得鼓聲好熟悉。他很好奇,就順着鼓聲找回來。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野人仔細張望,發現銅鼓聲從一間房子傳出,門前掛着白布,兩個人跪在棺材前一邊哭一邊燒香燒紙。

也許是母子連心,野人有了心靈感應,突然很傷心,發生了嗚嗚嗚的哭聲,留下了眼淚。人們發現了,好奇又害怕,不敢靠近,在旁邊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野人哭了很長時間,收拾了精神,慢慢往那間房子走去。走到門口,看到了死人的棺材,倏地跪下大哭,發出猴子般的哀傷。人們感覺她和死去的婦女有某種關係,紛紛過來問話。這時,他才發現家裏的人已認不出自己了,自己也不會說話,只會發出像猴子一樣的叫聲。

爲了表達自己的思念和悲傷之情,他撿起一段空樹筒,用圍在腰間的獸皮蒙上,做成了一面獸皮鼓,他舉起獸皮鼓手舞足蹈的邊喊邊叫,口裏發出“嚎、嚎、嚎”的聲音,並且圍着獸皮鼓不停的跳舞。

在場的人開始還以爲是山坡上的猴子在胡鬧,但見到他眼裏不停流着淚水,總是不願離去,纔想到他是不是十多年以前丟失的小孩。

兩個哥哥過來仔細辨認,果然是他!三人相擁一處,跪在母親的靈前泣不成聲。

後來,毛南族爲了紀念死去的親人,就用獸皮做成手鼓,把三兄弟的傳說演變成民族舞蹈的形式來紀念對親人的深厚感情,流傳到後來就成爲毛南族的文化經典—“猴鼓舞”。

在毛南族,去世的老人出葬時,用銅鼓來祭祀外,還必須用“猴鼓舞”來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後來,“猴鼓舞”因其節奏歡快、動作滑稽,故而逐步演變到本民族的一些歡慶節日中,成爲毛南族的傳統舞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