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剛剛建國一年時間,我們就派出志願軍與強大的美軍及其他聯合國軍英勇作戰,並通過3年的激戰達成戰略目的,非常不易。但當年中美國力及軍事實力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志願軍赴朝作戰,其實也得到了強鄰蘇聯相助。那麼蘇聯當時出了多少力呢?他們自身的損失又如何?我們來了解一下。


如果要講損失,蘇聯當然是有的,但總體而言蘇聯還是通過朝鮮戰爭獲利了。1950年朝韓開戰,是得到斯大林默許的,原因是蘇聯也希望朝鮮半島由親蘇的北方軍隊實現統一,從而使蘇聯的半島利益最大化。然而戰爭只打了3個月,局勢就因爲美英國家大舉增兵而倒向南方,蘇聯和朝鮮都急需中國出兵過江,對抗聯合國軍挽救戰場形勢。中國對局勢及各方考慮洞若觀火,出於自身邊境的安全需要和東亞整體格局,在1950年10月出兵朝鮮。

其實出兵之前,斯大林就已經許諾提供志願軍蘇式武器裝備,並派出空軍參戰。這兩樣都是志願軍迫切需要的。一方面我軍雖然兵員充足,建國後有500多萬陸軍,但是所用武器大多爲侵華日軍遺留和國民黨軍處繳獲的美式、蘇式舊武器,跟朝鮮戰場上的美軍裝備存在代差,如果能成建制配給蘇聯新式裝備,則將縮小和聯合國軍之間的硬件差距;另一方面中國當時幾乎沒有空軍,而現代戰爭講究三軍協同,制空權尤其重要,美軍恰恰是空軍力量最強的國家,將給地面的志願軍部隊造成巨大威脅,飽和攻擊下甚至寸步難行(事實上在朝鮮戰場,我軍確實多以敵機和重炮無法覆蓋的夜戰爲主)。蘇聯當時已經研發出對美性能佔優的米格15戰機,但又缺乏實戰檢驗,正好在朝鮮上空派上用場。


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蘇聯工廠生產的步兵裝備武裝了30個師的志願軍部隊。當然,由於蘇聯受到二戰破壞嚴重,軍工產能也有限,工期一再延誤,導致戰爭最激烈的前半段志願軍武器十分落後,蘇聯裝備大部分未及時到位。而且蘇聯訂單爲60個師的武器,到雙方停戰時才完成一半訂單任務。不過志願軍在使用過程中對蘇制37 毫米高射炮、76.2 毫米加農炮等武器評價頗高,無疑對加強火力和防空有重要幫助。空軍方面,蘇聯在戰爭中先後派出12個航空師作戰,空軍參戰總人數在1952年曾突破2.5萬人,飛行員身份對外祕而不宣。蘇軍在朝鮮上空表現優異,空戰戰損比明顯好於聯合國軍,共擊落了800餘架敵軍戰機,而蘇聯的地面高射炮兵也有212架敵機的斬獲。


由於蘇聯並非免費向志願軍提供裝備,武器實行分期付款減半優惠等政策,所以直到後來中蘇交惡時期,我國仍在付武器費用,蘇聯在朝鮮戰爭中總體是盈利的,還拉動了國內生產及就業。而傷亡人數上,蘇聯戰死不到300名(飛行員加地面炮兵)軍人,戰機損失325架,蘇聯此戰的損失總體上並不嚴重,但發揮的作用卻是比較顯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