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遠在北京武穴人的童年經歷,你也一樣嗎? 記憶中的酥糖

童年的記憶是蒼涼的。

物資的貧乏讓過年成了我童年最大的渴望,過年意味着有好喫的,有新衣穿,可拜年走親戚……

那時豬肉八毛錢一斤,養豬卻喫不到豬肉,一頭豬從年頭養到年尾,賣給當地食品所,父親帶回來的只是豬頭豬腳豬腸豬肺,大年三十母親用這些“豬雜”加上海帶豆泡,用羅貫熬一鍋湯就算是“還年福”(喫年飯)。大年初一,小孩成羣結隊挨家挨戶拜年,桌上擺的大多是花生、薯果、蠶豆,好點的有精豆、洋糖鼓、桃糕等,只有在國營單位上班的家庭纔有酥糖,那時酥糖在我的故鄉花橋一帶不叫酥糖,而是叫“封爾糖”,大概是因用紙封成的原故,那時“封爾糖”用蠟紙包成的長條狀,顏色一律微黑,十條一袋,由公社供銷社糕餅坊小作坊式生產,憑票供應。供銷社高餅坊是個讓人嚮往的地方,除了做“封爾糖”,還做發餅、洋糖鼓和金豆等。

我們村裏有一位同志在供銷社糕餅坊工作,發工資的,家裏相對殷實一點,因此,我每年拜年第一個到他家。

記得那年大年初一,我到他家拜年,走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封“封爾糖”,我高興得蹦蹦跳跳拿回了家,父親剝開酥糖紙,往我嘴裏到,不一會就喫完了,感覺還想喫,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喫酥糖,感覺非常好喫。後來又有一年春節,父親用供應票買了三袋“封爾糖”過年,我一口氣喫了三封,結果一天沒喫飯,口裏泛酸,大人們說是“年飽”到了,不喫飯也沒大礙,現在想起來,是內傷食積的原故。以上故事均發生在1978年以前。

流光一閃四十年,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資漸漸地變得豐富起來,酥糖生產也突破了小作坊生產方式,最初是武穴食品廠(國營單位)大量生產酥糖,後來又出現了多家食品廠生產酥糖,酥糖從長條狀衍變成正方形麻將狀,包裝也從塑料袋包裝變成精美的盒式包裝,顏色也從單一黑色發成展成有黃色有黑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美雅酥糖、廣濟酥糖、雙和酥糖、振雄酥糖等等,各式酥糖花樣百出,突破傳統酥糖製造原料,用玉米做的酥糖也被推出,蔚爲大觀。

物資生活的富有,讓人們胃口變得驕貴起來,過年酥糖買的人多,但喫的人少,買酥糖基本上是過年拜年作見面禮送人,每年春節,武穴市拜年客手中提的八成是酥糖,街道上酥糖一摞摞擺在路邊賣,到了正月十五後,酥糖基本上無人問津。

武穴酥糖的歷史也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從喫不到,到不想喫,從獨家生產到多家食品公司生產,從簡包裝到精包裝,甚至衍變成酥糖文化,印在包裝盒上有酥糖的起源和故事。作爲武穴市土特產酥糖已享譽全國,讓人欣慰。

今年五月,我到北京見到了一位在央廣購物公司擔任董事長的朋友,湖北鄂州人,他的公司每年銷售額超過20個億,都是通過央廣購物頻道銷售全國各地土新奇特產品,當我問及能否把武穴酥糖通過他公司平臺銷售時,他說“武穴酥糖我也很熟悉,但比孝感麻糖在全國名氣要小些,可以嘗試”。他接着說“武穴酥糖文化元素有,包裝也很精美,味道香酥甜脆也不錯,如果能從食用元素中再加一些健康元素,比如說加一些能降三高的食材,並作爲一個亮點推向全國,效果是否會更好些”。他的話讓我深受啓法,如何讓武穴酥糖從喫到喫出健康,我們武穴的企業家也應該值得研究。

一個好的產品可以帶動一方經濟,此次武穴市酥糖文化節,是武穴市委市政府的明智之舉,雙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爲主辦單位,我真心希望以此次活動爲契機,作爲引領武穴酥糖的標杆,融入武穴酥糖更多元素,把武穴這一特產真正做成食用性和實用性,而不僅僅是過年相互饋贈,衷心祝願此次活動圓滿成功!

羅虞躍2018年11月7日於北京

▍作者投稿:洛水靈龜 筆名

▍圖文編輯:扁扁

▍微武穴業務合作電話:13409992039

法律顧問:湖北道輝律師事務所 張勝律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