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古龍武俠小說應該知道,博學的百曉生寫了一部《兵器譜》,給天下武林高手的兵器與武功作了排名,前五名分別是:孫老頭的“天機棒”、上官金虹的“子母龍鳳環”、李尋歡的“小李飛刀”、郭嵩陽的“嵩陽鐵劍”、呂鳳先的“溫侯銀戟”。這當然是小說家的浪漫想象。在實戰中,不管是飛刀、鐵劍,還是奇怪的龍鳳環,殺傷力都很渣,不可能成爲大殺器。要想知道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是什麼,還得看另一本“兵器譜”——北宋前期,曾公亮和丁度用五年時間編撰了一本《武經總要》,其中第十至第十三卷詳盡記錄了當時各種用於實戰的兵器,並配有圖譜。可以說,《武經總要》就是宋朝人的“兵器譜”。《武經總要》中最常用、也最實用的格鬥兵器,是刀與槍。刀有八種: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槍有九種: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梭槍、槌槍、大寧筆槍。而劍只有兩種,而且都是“厚脊短身”之劍,可以像刀那樣砍殺。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爲在戰場上,長劍如同雞肋,論砍,不及大刀;論刺,又不如長槍。一柄長劍的攻擊力甚至比不上一根長棍,明代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寫了一本《劍經》,書內介紹的技擊術,其實跟劍法毫無關係,而是棍法。戰場上的遠程攻擊大殺器,當然也不是“小李飛刀”,而是弓弩。《武經總要》說:“若乃射堅及遠,爭險守隘,怒聲勁勢,遏衝制突者,非弩不克。”弩就如冷兵器時代的狙擊槍,是宋人剋制騎兵的利器,特別是運用絞車拉弦的牀子弩,射程可達七百步、上千步,一步以0.8米計算,千步即有800米。弩箭發射出去,“中則貫馬腹,穿重鎧”。宋真宗時,遼兵圍困澶州,宋軍在澶州城頭上,便是用牀子弩遠距離射殺了遼軍統軍蕭撻覽,迫使遼國求和。《武經總要》記載的牀子弩有七八種,其中最厲害的大概是“三弓牀弩”,又叫“八牛弩”,意思是用八頭牛才能拉開弓弦,射出的箭槍,可以直插入堅硬的城牆。冷兵器時代,可以與牀子弩一爭高下的遠程攻擊武器,是砲車。請注意“砲”這個字,不是“炮”,這是因爲,砲是拋石機,而非熱兵器時代的火炮。《武經總要》記錄了十多種砲車:單梢砲、雙梢砲、五梢砲、七梢砲、臥車砲、虎蹲砲、旋風砲,等等,還有一種“手砲”,可以單人使用,拋射出半斤重的石彈。砲車雖然是冷兵器,但宋朝時火藥已經發明,並且應用於軍事裝備,北宋開封府有一個大型的工程部隊,叫做“八作司”,下設“廣備攻城作”,是製造攻城裝備的兵工廠,分設十一個車間,其中的“火藥作”,就負責製造火藥與火器。《武經總要》也記載了三種火藥配方。可以這麼說,宋代已處於熱兵器的拂曉時辰。魯迅雜文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但事實上,宋朝砲車拋射出去的,除了石彈,還有“火石炮”,即能夠燃燒、爆炸的炮彈。在陣地攻防作戰、野戰中,火石炮加上牀子弩,威力非常強大。南宋初期,宋將魏勝與金兵正面對抗時,常用一種陣法:“弩車當陣門,其上置牀子弩,矢大如鑿,一矢能射數人,發三矢可數百步;砲車在陣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有效阻擊了金兵。南宋後期,蒙古兵進攻四川釣魚城,因大汗蒙哥突然身亡而退兵,史載,蒙哥之死,正是因爲“炮風所震”。“炮風所震”是什麼意思呢?我猜測,就是宋軍用砲車拋射“火石炮”,爆炸產生的氣浪或碎片傷到了蒙哥。《武經總要》記錄的火器還有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煙球、毒藥煙球、鐵嘴火鷂、竹火鷂、火箭。這些火器的殺傷力,主要表現爲燃燒或製造毒煙,而不是爆炸。但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能夠爆炸的火器已經出現在戰場上,虞允文在採石磯迎擊金兵時,便使用了一種叫“霹靂炮”的火器,這種“霹靂炮”以紙包裹火藥、石灰,爆炸時,“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撒爲煙霧,眯其人馬之目”。金人哪見過這陣勢,遂大敗。不過,到了南宋後期,金國亦能夠製造出更厲害的火器,叫做“震天雷”,是鐵殼的炸彈:“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震天雷”爆炸開來,熱力可達半畝,彈片可穿鐵甲。進攻金國的蒙古軍團,不怕其他武器,就怕這“震天雷”。金國也用“震天雷”攻擊南宋。嘉定年間,金兵攻蘄州,“日添砲架數座攻打,……石砲之後,繼以鐵火炮,其形如匏狀而口小,用生鐵鑄成,厚有二寸,震動城壁”。鐵火炮其實就是用砲拋射的“震天雷”。南宋軍隊中也裝備有鐵火炮,只因長年戰亂,國庫虛空,無力配備足夠的火器。開慶年間,靜江府貯備的火器,“鐵火炮大小止有八十五隻而已,如火箭則止有九十五隻,火槍則止有一百五筒,據此不足爲千百人一番出軍之用”。在南宋後期發明的火器中,有一種“突火槍”也值得我們留意。《宋史·兵志》載,開慶元年,壽春府“造突火槍,以巨竹爲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顯然,這是一種以火藥爲動力、能發射子彈的火槍,也是世界第一支管形火槍。不過,由於突火槍的槍膛爲竹筒,威力應該不大,但它無疑啓發了後世金屬製管形火槍的發明。《武經總要》還記載了一種近距離攻擊力十分恐怖的火器,那就是“猛火油櫃”。以熟銅製成大櫃,裏面灌滿石油(沒錯,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石油),銅櫃上裝有抽油管、唧筒,唧筒內設有單拉桿、雙活塞,前端開小竅,後端有點火裝置。拉動拉桿,即可噴出猛烈的火焰:“令人自後抽杖(拉桿),以力蹙之,油自火樓中出,皆成烈焰”,“中人皆糜爛,水不能滅”,是很可怕的火焰噴射器。宋人還發明瞭一種用於挖掘地道、鑿開城牆的大殺器:頭車。車身“長九尺,闊七尺,前高七尺,後高八尺”,車頭裝有“屏風牌”,可以遮擋敵方發來的砲石、箭矢,掩護車內的工兵;車後設有“緒棚”;當頭車推至敵方城下時,車內工兵即開挖地道,挖出來的泥土、磚石通過車體內的絞車輸送至車後,另一批工兵在緒棚的掩護下,再將絞車送出來的泥石堆成掩體。隨着地道的挖掘,頭車也一寸一寸推進,車後緒棚隨之加長。這一戰場上的工程作業,是不是有一種“盾構”的即視感?宋朝立國,沒有長城防禦線,失去西北養馬地,卻面臨輪番而來的一波又一波強敵,從遼國、西夏,到金兵、元軍,一個比一個強悍。如此惡劣的地緣政治下,宋王朝得以維持三百餘年而不墜,是漢後國祚最長的一個王朝,靠的正是前述這些在當時而言堪稱最先進的武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