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相約的下午茶

你隨手發送了一條微信給朋友,告訴他你正在趕來的路上。

朋友問你在哪兒,他可以過來接你。

你嫌打字麻煩,發送一條語音消息給他,告訴他不用,你認識這條路,可以自己找到位置。

朋友說你是路癡,偏不相信。

你和朋友打賭,賭十分鐘後如果到不了目的地,就給他發個紅包。

朋友哈哈大笑,說他贏定了!

你立即拍了一張路邊街景照片傳給他,力證自己找到路的信心。

朋友逗你,該不是上次拍好的吧?

你二話不說,發送了自己的實時定位,心裏已經做好打算,如果再不相信,視頻通話,馬上視頻!

你隨手完成了這一系列操作,沒有藉助任何人的幫助,當然也沒有造成什麼過大聲勢引起圍觀,只是輕輕動了動手指。

這一切,普通得像路邊花,林中樹,空中浮雲,腳下塵土。

反倒在家中偶然翻到一封40年前的泛黃信封,一邊驚歎一邊吐槽:

“媽,你們原來這麼老土的嗎?”

你出生在湖北,只隱約記得小時候家中有一臺固定電話。書信這種東西,雖然曾在學校學習過寫法,但沒有一次實用的機會。你想象不到,曾經你的父輩們,全是靠它互通往來......

書信:紙短情長

道不盡太多漣漪

家住漢口的李爺爺年近七旬,家裏珍藏着一些老書信,他說,小時候,人們通訊主要靠書信、電報和兩條腿。誰家要辦個大事兒、喜事兒,都是騎上自行車挨家挨戶通知。如果是外地,就得寫信或發電報。“那時候,中學生通過書信交筆友,是很流行的事。”

李爺爺說,每次給朋友寫信都是改了又改,然後謄抄在印有風景的彩色信紙上,貼上郵票,鄭重地投入綠色的郵筒。然後每日期盼着來自遠方的回信。

電報:指尖的跳躍

漢口電報局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武漢三鎮開始鋪裝電報等電訊設備和網絡。“去電報局拍電報”是很多市民生活中一件大事,“家有急事速歸”是幾十年前大多數電報的標準內容。

李爺爺六十年代參加工作,他回憶起40年前的一次出差,因突發急事必須要跟工廠聯繫,迫不得已使用了加急電報,但因爲要說的事情牽涉到英語的專有名詞,反反覆覆地發了四封加急電報,花了兩天時間才把事情說清楚,“那時候的通信啊,實在太難了”。

固定電話:一圈又一圈的思念

你還記得你家

第一部座機的號碼嗎?

20世紀80年代,個人家庭安裝固定電話還是個新鮮事兒。因爲安裝固定電話不僅價格高,還需要經過電信部門領導的審批,所以那時候,在武漢安裝電話的家庭屈指可數。

劉先生小時候家裏有幸安裝了電話,他說,那時候人們沒有什麼隱私概念,誰家安了電話,都會被印在電信部門當年出版的通訊錄上。

他還記得裝電話那幾天,家裏就像辦喜事一樣,鄰居都會藉故來看看,或是打個電話。

BB機、大哥大

大哥大:

黑如烏鴉,笨如石頭

1999年大學畢業後,劉先生應聘到一家電腦公司做銷售。第一個月的工資,他用來買了部bb機。有了bb機,工作就方便多了。有人呼他,他就找公用電話打回去。

20世紀90年代,雖然已經有了“大哥大”,但人們的工資水平每月二三百元,一部大哥大要上萬元,加上數千元的號碼費,“大哥大”成了身價的體現,多少人曾以擁有一部“大哥大”爲榮

QQ、MSN

進入21世紀,互聯網逐漸發展起來,人們通過網絡實現通訊成爲可能。最初,人們上網都是去網吧,1小時要七八元。劉先生回憶到,那時QQ還沒有出現,大家都是通過聊天室認識同城的網友。

2003年,QQ的出現開啓了網絡通訊的新天地,人們通過QQ聯繫同學、親友,認識網友。劉先生的第一個女朋友就是通過QQ認識的。

智能手機:指尖的世界

21世紀,黑白屏數字手機出現,相對親民的價格加上易於攜帶,很快便取代了“大哥大”,成爲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而電信用戶也在那些年飛速增長。時代催生了很多手機發燒友,移動通訊的普及帶來的另一個明顯變化就是,公用電話亭逐漸減少,直至成爲歷史

一機在手

天下我有

如今,隨着湖北經濟的迅速發展

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逐年增長

幾乎已做到人手一機

你能想象的出

沒有手機的一天要怎樣生活嗎?

改革開放40年來

“通訊”二字的意義

早已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

更是人們對現代生活的一種訴求

你無法想象的

不僅是沒有手機的生活

還有現代通訊科技

是怎樣以其巨大的力量

改變人類的社會生活

並推動着時代發展的步伐

毫不誇張地說

通訊業的發展爲人類開啓了

新世界的大門

我們也期待着未來世界的更多驚喜

不管你是70後,80後,90後,還是蛋蛋後,你對通訊最早的記憶是什麼呢?不妨留言分享給大家吧~

•End•

看完點讚的朋友 都能心想事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