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梓萌愛談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上學時,我們很多人都學過《憫農》這首詩。唐朝詩人李紳爲了教育人們珍惜糧食,寫下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的千古名句。按理說,能寫出這樣詩句的詩人,在做官後必定是爲國爲民的好官。但歷史上的李紳,反差卻大得驚人。
李紳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李敬玄早期是唐高宗李治侍讀,後官至中書令,封趙國公。父親李晤曾擔任金壇、烏程、晉陵等地的縣令。因李紳六歲喪父,所以他從小由母親撫養長大。二十七歲時,李紳高中進士,補爲國子監助教。不久,李紳放棄了這個沒有前途的崗位,投身鎮海節度使李錡帳下。後來李紳因不滿李錡謀叛而下獄,李錡被殺後他才被釋放,然後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元和四年,李紳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等人共同倡導新樂府詩體,還寫下了《樂府新題》20首。元和十五年,李紳升遷爲翰林學士,正式捲入朋黨之爭。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訪友,恰好碰上了回朝奏事的浙東節度使李逢吉。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詩詞好友,難免要敘一番舊。
當時他們一同登上了亳州城東的觀稼臺。李逢吉看着遠方的山河,詩興大發,當即吟誦道:“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聽着李逢吉對仕途的美好期望,李紳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他也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心想:“他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麼?”於是在回京後就參了李紳一本,告他寫反詩泄私憤。但德宗皇帝卻因李紳能體察民情而封他爲尚書右僕射,共商國是。
李紳在做了高官後,架子就大了起來。發跡之前,他常到李元將的家中做客,還稱呼對方爲叔叔。升官後,李元將爲了巴結他,自降輩分稱自己爲“弟”、“侄”,李紳依舊不滿意。後來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爲“孫子”,李紳才眉開眼笑。除此之外,李紳爲了巴結“李黨”老大李德裕,還冤殺了揚州江都縣尉吳湘。
當時李紳當任淮南節度使,有人向他舉報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貪贓枉法,強搶民女。李紳在調查後發現,吳湘確實有貪污行爲,但所收賄款不多。而強搶民女則屬於揚州都虞侯劉羣誣告了。但由於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父親李吉甫,兩家是世仇。所以李紳爲了巴結李德裕,就羅織罪名處死了吳湘。後來“吳湘案”被平反,李紳也被削去爵位,子孫世代不得做官。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