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導演都有一兩部自己偏愛的作品,比如杜琪峯,他的《槍火》和《暗戰》深受大衆喜愛,他卻對《柔道龍虎榜》情有獨鍾,

成龍的《警察故事》和《A計劃》系列好評如潮,他卻鍾愛《奇蹟》。

以及有暴力美學大師之稱的吳宇森,《英雄本色》和《喋血雙雄》得到大家追捧,他卻最偏愛《喋血街頭》。

最得意的《喋血街頭》卻損失慘重

1990年,吳宇森導演的《喋血街頭》問世,影片講述的是兄弟情故事。

吳宇森曾表示,《喋血街頭》中有許多他童年時的回憶與經歷,他在影片導演過程中投入了許多情感和精力。

而吳宇森最遺憾的也是當初爲了過審《喋血街頭》剪掉了30分鐘,這成了吳宇森心裏的一個疙瘩。

1986年,一部《英雄本色》讓吳宇森名氣大增,不再是以前那個無人問津的過氣導演。

隨後,在金公主的支持下成立了屬於自己的製作公司

相比吳宇森的其他作品而言,《喋血街頭》富含了許多個人情感,是吳宇森全身心投入,是個製作精細,嘔心瀝血的作品。

在創作過程中,不僅邀請了張家振幫忙,金公主還投資了兩千多萬港元,可謂是大手筆、大製作。

然而,儘管投資巨大,製作昂貴,甚至拍攝預算超支,這樣一部飽含野心的電影上映後的票房卻僅僅854港元。

這給吳宇森無疑是當頭一棒,剛開始創業就迎來這樣的慘況,背後巨大的損失難以想象。

對於當時的觀衆而言,《賭聖》《賭俠》這類喜劇片更符合他們的胃口,人們對主角團滅的劇情並不買賬,這樣的劇情在當時很難獲得市場。

在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吳宇森並沒有獲得任何獎項,而相比之下,同時期王家衛的《阿甘正傳》就斬獲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

還好合夥人張家振通過海外版權收益,收回一些成本,這纔不至於血本無歸。

經過這次血的教訓,吳宇森不再一心執着於自己的公司,1990年吳宇森和張家振合夥成立了新的公司,並拍攝了《縱橫四海》。

這部影片在當時反響熱烈,票房大賣,這才彌補了之前的虧損。

隨着《喋血街頭》在海外的上映以及後來人們重新的認識,大衆才慢慢發現了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可以說這是吳宇森衆多作品中的巔峯之作。

氣氛凌駕於邏輯之上

在吳宇森看來,愛情永遠不可能超越兄弟情。所以,影片中所有的愛情都被導演草草終結,並沒有完整具體的向觀衆展示出來。

整部影片中張學友和李子雄飾演的男主角從頭到尾都沒有女性朋友,更不要說戀人。

即使有結婚的情節,但也還是以爲兄弟兩肋插刀結局,並沒有完整的愛情情節,愛情的出現在這部電影中少之又少。

三兄弟成長於落後的小地方,即便生活貧窮,但他們並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

和平時期,兄弟情誼或許能天長地久。但只要面臨戰爭,兄弟情誼也會受到挑戰和考驗。

三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梁朝偉(阿B)的媽媽對他疼愛無比,他每天自由自在。

張學友(輝仔)雖然常常被爸媽打罵,但他仍然活潑單純,

唯一不同的是李子雄(阿榮),他嫌棄掃大街的父親,認爲很沒有面子。

這一背景也成爲了他後來黑化的重要原因,他渴望權勢,想要擺脫自己這樣的身份。

阿榮爭強好勝,自行車比賽他一心想贏。而阿B的注意力全在旁邊的輝仔身上,輸贏並不在意。

三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或許,這正是青春殘酷的開始。

平時,三個人或許僅僅只是性格差異較大,一些小事無法達成一致,但一到了關鍵時刻,比如戰爭時期,一旦到了生死攸關關頭,阿榮的本性就暴露無遺。

他功利世俗,眼裏心裏只想着把黃金運回香港,爲了運黃金,他丟下甄清榮這個累贅。

當梁朝偉將黃金丟入水中時,他也能不顧兄弟情誼,與梁朝偉翻臉。

張學友受傷,阿榮並不是擔心他的傷勢,反而是害怕輝仔的呻吟暴露自己,最終他痛下殺手殺了輝仔。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斥巨資打造,劇中不僅出現了直升機、還有彈藥等等具有戰爭元素的東西,使整部影片的格局更加宏大。

《喋血街頭》的最後,梁朝偉完全可以直接殺死李子雄瞭解這一切。

可他卻偏偏要和李子雄在街頭決一死戰,用這種付出代價最大最悲慘的方式解決他們之間的恩怨。

這就是港片最大的特點:氣氛凌駕於邏輯之上。

還是以前的地方,還是從前的人,可卻面目全非,不再是以前的他們了。

過往的畫面一幀幀回放,影片中人性的美與醜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最難以忘懷的是出現在每一個扣人心絃環節的口琴曲:《蒲公英》。

這首配樂也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人生就像蒲公英,隨風而去,落地生根。

大結局中子彈打向張學友的頭部,這一場景與《喋血街頭》的英文名《Bullet in head》相照應。

而由張學友飾演的輝仔,在影片中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關於輝仔“張學友”

對於張學友,人們往往只能記住他的歌聲而忽略他其實也是一個演技派。

或許大家對他的演技並未留心,但張學友的每一部戲都十分認真,十分完美和諧。

從前的兄弟互相玩鬧,笑得沒心沒肺。被俘之後,他被逼無奈不得不開槍殺人。

當受到脅迫的阿B拿槍對着他時,他笑中帶淚,臉上覆雜的表情耐人尋味,他“發狂”的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頭部中彈無法取出,他彷彿變了一個人,每天靠藥物生存下去。

張學友的演技值得肯定,毫無疑問那一年他被提名金像獎,但卻因張國榮而止步於提名。

那時的梁朝偉自然也是白麪小生,顏值在線,笑容純澈,眼神直擊人心。

即便是劇中受傷後的造型也仍然讓人一見傾心。

這部電影的結局是悲慘的,主角幾乎團滅。最後結局的場面,運用蒙太奇的拍攝手法,

將兩兄弟從前騎單車的場景與如今兄弟反目、殘酷決鬥的場景放在一起交相輝映,讓人更加感嘆命運無常、殘酷無比。

也讓人不由得想起了《美國往事》。

《喋血街頭》和“吳宇森”

但《喋血街頭》卻與《美國往事》沒有一點關係。

影片借鑑了張徹的《刺馬》,張徹是著名武俠片導演,也是吳宇森的師父,有香港暴力美學鼻祖之稱。

吳宇森1971年加入邵氏電影之後,便不再當編劇,拜在了張徹門下。

吳宇森雖然是導演,但卻一直夢想着當演員。

好在張徹有一顆火眼金睛,看出了他的導演天賦,但即便如此,吳宇森要當演員的心一直都在。

他多次在自己導演的電影中出演角色。比如《英雄本色》和《喋血街頭》中的警察。

《喋血街頭》中不光主角優秀出彩,配角也讓人連連稱讚。

比如飾演小珍的袁潔瑩,美麗動人,美麗的容顏讓人過目不忘。只可惜後來錯過了趙敏的這個角色。

雖然《喋血街頭》當年上映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價值遠大於它的票房。

就如同《阿飛正傳》、《蜀山傳》這些作品一樣,是香港電影的滄海遺珠,是影迷心中無法代替的經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