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靜用意

練太極拳時,未動之前端正姿勢,呼吸自然,存想臍下小腹部位,摒除雜念,全身放鬆,心靜氣和後開始,用意指導動作,意想勁到,要把全部精神用在指揮動作上去,做到“意動形隨”,(太極拳重精神鍛鍊,比肉體鍛鍊更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原則),手向前按時,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動作立即跟着前去,意欲沉氣,就要有氣沉到腹腔深處的想象,意不中斷,動作也不中斷,這就是用意指導動作的練法,練到一定程度,好象行雲流水,風吹楊柳那樣自然活沷。練多年後的內體感覺:手指肚比平時飽滿,似有無數針尖往外發射,腹腔內氣流氣流沽沽作聲,手足運動時籟籟抖動,周身氣流似蛇行。

二、內外放鬆

放鬆是用意的,是積極振作的,不是漫不經心、消極疲塌的,有些是把放鬆體會成綿軟無力,把精神內斂體會成精神不振,如松腰變成軟腰,坐腕不坐腕,軟化無力。太極是“用意不用力”,肌體內外充分放鬆,不該用力處毫不用力,該放勁處無一處不放勁。太極拳是由松入柔(化剛爲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以至剛柔相濟。注意“靜”和“松”,逐漸提高力量、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的練法(有些練剛性武術的把太極拳也練成剛化、硬化,在外形上故意用力,這是很難入太極拳之門的。)松與緊、柔與剛應是辨證的,練拳時如果有松無緊,要做到姿勢正確是不可能的,和人的站立一樣,只有一條腿緊了,另一條腿才能放鬆,如果兩條腿都放鬆了,人就站不住了。太極拳每式的運轉過程是輕鬆的,到定式時是沉着的、貫勁的,如行雲流水遇巨石後激起千層浪,迅速發勁,一發之後,立即放鬆。“柔過勁”是未着人身,絲毫不用力,“剛落點”是沾着人身,似雷震電閃,“混身合下力千斤”。

三、連貫圓活

太極就是劃圓,練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始終要求保持上下相隨、節節貫串地連貫圓活。圓的力量最大,太極拳是通過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來完成圓的動作,走化粘隨不丟不頂,處處圓活無滯,“邊化邊打”,“不疾而速”,“化而後打”,“拳中必有纏絲,粘連之法,引進之法”。

四、身法中正

太極拳屬短打拳法,故以身法敏捷、見手即進爲原則,“手進三分,足進七分”,動必進步以佔勢,進必套(腿)插(襠)以跌人。太極拳的身法主要爲“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上下一條線”,保持軀幹正直。太極拳身法的特點是:身法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着穩重三者相結合。太極拳每站一式,須檢查是否五弓俱備,形成“八面支撐,八面轉換”的蓄勢,“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兩足各爲兩張弓。身弓以腰爲弓把,手弓以肘爲弓把,足弓以膝爲弓把,五弓合爲一弓,以身弓爲主,手弓、足弓爲輔。五弓合一,即爲全身的整體勁,能八面轉動,觸之則旋轉自如,能蓄能發,滔滔不絕。轉動時兩肩仍須平齊,不可一高一低。所謂“全身都是拳”,“全身處處是太極”就是“機由已發,力由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動之至微,發之至驟,蓄髮相變,滔滔不絕。

“中正之偏”:但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虛領頂勁”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中正之偏”。

五、動作正確

(1)步法:

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分明。左虛則右實,左實則右虛,前進後退時,身腰隨着轉換。“邁步如貓行”,輕穩敏捷。邁步要輕靈,不可重滯,落步要穩健,不可搖擺、顫動或笨重。

太極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樣走弧形,劃圓圈,“上下相隨”,“手隨足運”,足隨手運,邁步時先將一側的胯根微內收,這一側腹部充實,坐穩在一腿,穩定重心,然後另一腿緩緩地弧形邁出,但膝關節須微屈,保持膝關節的蓄勢和靈活性。步法的虛實變換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但還是應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才能變化靈活。分腳、蹬腳原都是提膝後快速踢出,“腿去不使他知”,勁透足尖或足跟,踢腿有風聲,後改爲緩緩分出或蹬出,到定式時微微貫勁。

凡前進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提腳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由虛而伸,緩緩踏出,足尖由下垂漸變爲上翹,腳跟先落地,然後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實。

凡後退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腳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緩緩後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後全面落實。

做雲手動作橫行前進的腿則須先落腳尖,然後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實。

兩足開立,都是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提腳跟,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後足跟落地,全面落實。

“跟步”或“墊步”,後足雖向前進而不邁越前足,先落足尖或足掌,前後足在一條線上,如“手揮琵琶”。但“摟膝拗步”前進的弓箭步及“倒攆猴”後退的丁八步(弓箭步反式)前後足不應站在一條線上,要站的偏開些,甚至可與自己的肩寬相等。

凡體力條件許可,上下肢都需貫勁,前足大趾着力,後足小趾着力。“源動腰膝,勁貫四梢”,雙足之勁,似乎纏入地下,有盤根錯節之意。腿法原則上是高練低踢,儘可能踢高、蹬高、擺高。

(2)手法:

練太極拳從全身來講要求“上下一條線”,從兩手來講要求“全憑兩手轉”而不離中線(中線以鼻與臍爲界限)。

太極拳的手法,手臂須鬆柔圓活,並須剛柔相濟,忌僵滯勁,動作螺旋式地旋轉作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環形,橫直順逆,起落伸縮,應走弧線。腕關節要圓活,手指宜鬆柔微曲,前推時也宜坐腕,掌根微微着力,意須貫到指尖,指肚微微着力,練習稍久,便會感覺指尖膨脹,指肚飽滿,這是氣血旺盛、達於指尖的徵象。拳論說“勁貫四梢”就是勁達於兩手指尖和兩足趾尖。

拳論所謂“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只有沉肩垂肘,先把肩、肘關節鬆開,手臂動作才能靈活圓轉。練拳時用意不用力,以意貫勁,內勁貫足,“源動腰脊,勁貫四梢”,動勢時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停勢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膀隨腕轉”,“腕隨掌轉”,觸處成圓。兩肩宜松沉,切不可貫勁,但要注意開合勁,內勁由兩肩收於脊背,注於腰間,是由上而下,謂之合,內勁由腰間通於脊背,佈於兩膊,達於手指,是由下而上,謂之開。

練太極拳先求松靜,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以至不柔不剛,亦柔亦剛,練成渾厚之勁。手臂圓熟,內勁象水銀一樣既沉重又流動靈活,隨意可轉移到某一點,這就是拳論:“運勁須無微不到”,“勁似松非松”,“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外似棉花,內如鋼條”境界。

(3)眼法:

“百拳之法,以眼爲綱”,“眼爲心之苗”,目光始終要平視前方,“面前無人似有人”,眼神關顧主要手的動作時,目光須平移轉動,視線不可中斷,目光的轉移,應略先於動作,凡意欲去何處,必須目光先去,隨即身手足前去。太極拳在眼法上要求是:“神如捕鼠之貓”,即“目光如電”,“目光四射”“威而不猛”,識透對方,懾服對方,先發制人。俗語說“神聚於眼”,“眼爲心之苗”,看人練拳精神是否貫注,首先從眼法上判斷。眼法主要是隨手的動作而向前平視,“一轉眼則周身全動”,這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內臟),然後形動(外形)”鍛鍊法,逐漸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說動一齊俱動,說到一齊俱到”,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有些人將目光輪流注視左右手掌,不隨動作轉移將目光前視,有些人“垂簾閉目式”眼半開半閉,使觀者感覺到練拳者毫無神氣。練拳時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則要貫到十分,勁似乎貫足而尚未貫足的時候,下一動作就接着,腕曲勻稱,“似停非停,停而不停”,“勢勢相承,着着貫串,”,“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指形式上似乎停頓,而意識仍然貫注,內勁仍然運轉),氣勢相連,好象風中楊柳,搖曳生姿,身手步協調,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神氣活現”。

但對神經極度衰弱者、頭暈者可採用閉目養神式練拳。

(4)腰襠勁。

即腰襠聯合發勁。腰襠勁的變換是調節動度,加強爆發力的關鍵。太極拳中的抖動,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爆發力量,抖勁的特點是:快速、螺旋、氣足、力猛、勁長、動短、意遠。太極推手講究相互“喂”來提高技術,“粘連相隨,不丟不頂”,“引進落空合即出”,“但依着何處,即依何處擊之”。一個完整的發勁包括三個因素:一是點的位置,二是發勁的速度,三是落點發勁的旋轉度。太極拳的四肢動作,以腰爲綱爲軸心,腰的軸心是腰脊(腰命門穴前對臍),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調節全身平衡,也是人體爆發力的來源,要求練拳時“時刻留心在腰間”,使腰力運用得當。

襠勁是兩胯根,胯根鬚鬆開撐圓,動勢時襠須開,停勢時襠須合。襠不開則動作不靈,襠不合則骨節松而力不聚,但兩胯根仍需鬆開撐圓,謂之外合內開。

扣襠擰腰,貫注內勁。(扣襠是一隻腳向內扣,如弓步的後足尖,當前足弓出時,後足尖須向內扣)

六、弧形螺旋

弧形劃圓是太極拳練法特點的精華所在。“妙手一着一太極”指的是一有動作就打一個圓圈,這個圓圈有全圈、半圈、順圈、逆圈、直圈、橫圈交織,走弧形,劃圓圈,初練時幅度要大,日久後漸收小,這是“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的鍛鍊步驟。太極拳家認爲練太極拳時“全身都是圓”,“全身處處是太極”,“精練已極,極小亦圈”,一動無有不動,一圈無有不圈。外形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胯圈、膝圈、足圈。體內有:內臟作痛輕微地旋轉按摩、暢通經絡、循環系統。這樣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沒圈(指外形上看不出有圈)快慢隨心所欲,內勁貫到九分,神氣貫到十分,由慢到快,快後復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太極是掤勁,動作走螺旋”。內勁運轉的主要特點是: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地勁貫四梢(手足尖端)上行爲旋腕轉膀,形於手指,下行爲旋踝轉腿,達於趾端,順旋逆旋(手外旋,掌心由內向外翻,意勁貫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稱作順旋,手內旋,掌心由外向內翻,意勁摜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稱逆旋)始終掤勁不丟。凡攻擊動作爲離心力,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氣發勁。凡防禦化解的動作,爲向心力,肩帶肘,肘帶手,胯帶膝,膝帶足,吸氣蓄勢。拳家稱這種練法爲“纏絲勁”,“抽絲勁”,“麻花兒勁”。太極拳的圓形動作,不是直線的弧形動作組成的,而是螺旋式的曲線弧形動作,處處是曲線,是“曲中求直”,處處隨時能轉化爲直線,是曲直兩者的統一。“曲中求直”使對方直來的勁成爲我方弧形上的切線,不丟不頂,引進落空。

七、對稱協調

太極拳的對稱協調,或稱“氣勢團聚”,避免氣勢散漫。主要有五個方面:(1)意欲向上,必行先向下。(2)意欲向左,必先右去。(3)前去之中,必有後撐。(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5)對拉拔長,曲中求直。

如“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足底勁似植地生根,而頭頂相反虛領上頂。如“含胸拔背”小腹前突,而後背相反微往後撐。如膝關節屈而不直,足底植地生根,而相反又勁起腳根,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意往上翻,而肩往下松,肘往下垂,肘節屈而不直,手勁往前發,兩手向左右或上下分開,方向相反而互相呼應。“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

八、開合、虛實配合呼吸

太極拳是矛盾的統一體,在練拳中是“開中有合,閤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開合指動作的虛伸、進退、俯仰、起落等,開爲伸展、放大,伸、進、俯、落等動作結合呼氣爲開,合爲縮小、收斂,屈、退、仰、起等動作結合吸氣爲合。太極拳的運動,以腰脊主宰,運用螺旋形的弧形動作,向着四梢去的叫做“開”,從四梢迴歸丹田的叫做“合”。虛實從意念上來講,意念集中於右手,則右手爲實,左手爲虛,意念集中於左手,則左手爲實,右手爲虛,虛的手要虛中有實,實的手要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開合虛實是漸變的,初練時步法要大虛大實,練熟後,虛實的距離越縮短,變化越靈活快速。太極拳屬內功拳,要求意識、呼吸、動作三者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同時進行。“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勁由內換”,“裏邊不動,外邊不發”,“始有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外動”,逐漸達到“形神合一”。如足尖輕點地須意貫拇指尖,練拳日久,意到勁到,使拇指尖能如手指尖那樣久練成鋼,足趾尖點地猶如鋼錐,叫做虛中有實。如雲手雙手向左或右移動時都爲吸氣,一手下沉,一手上抄掤出時,都爲呼氣。

太極拳勢呼吸原則是:“起吸落呼”、“合吸開呼”、以及“起呼開呼”、“合吸落呼”。一開一合,就是一呼一吸,“合”、“虛”、“蓄勢”和由實變虛是吸氣,“開”、“實”、“發勁”和“由虛變實”爲呼氣。“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推手時講究合蓄短吸,開發短呼。吸(合、虛、蓄、屈、退、起、仰、來、入、收、化、引、柔、陰),呼(開、實、發、伸、進、落、俯、往、出、放、打、擊、剛、陽)。

吸蓄得足,才能呼發得足,推手中“吸之再吸,呼之再呼”(象“獅子大張口”即抱球式掤出時呼氣,再稍後轉爲下一動作呂作準備繼續呼氣),可結合吐氣發聲:哼、哈、咳。向上打放用“哼”音,向下打放用“哈”音,向遠打放用“咳”音。能擴大肺活量。

九、內勁、內氣與內動

“內勁”須先慢後快,快後復慢地長久練,才能積柔成剛。“內氣”是要做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潛轉”,“中氣貫足”,“氣遍身軀”。“內動”是用意識指導動作,“裏邊不動,外邊不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