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兩年陽新苧麻產業復興:計劃到2025年發展苧麻種植10萬畝 ‘中國草’要變成‘富民草’

來源:黃石日報記者田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今日陽新

  冬日暖陽中,陽新縣白沙鎮五珠村苧麻育苗基地裏,一株株苧麻苗在風中搖曳。村支書陳細祥驕傲地說:“這基地可是近兩年陽新苧麻產業復興的源頭。”

苧麻是我國獨有的傳統特色作物,產量佔全球的90%以上,國際上稱“中國草”。陽新苧麻種植歷史可上溯唐宋,是享譽海內外的“內山麻”故鄉、全國“苧麻之鄉”,高峯期種植面積達20萬畝。但至2011年前後,陽新一度幾乎無人種苧麻。陽新縣特產局局長何中堅介紹說:“現在苧麻重新成爲陽新特色產業項目,計劃到2025年發展苧麻種植10萬畝,‘中國草’要變成‘富民草’。”

尷尬——

“苧麻之鄉”無人種麻

陽新苧麻纖維細長柔軟,色澤純白光亮,單纖維長達60毫米,支數高達2472支,居全國十大優良品種之首。何中堅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陽新苧麻幾乎壟斷上海各大商埠貨源,有“無陽不開秤”之說。1995年,陽新在全國首屆百家特產之鄉評比中捧回“中國苧麻之鄉”桂冠。

陽新苧麻爲何能獨佔鰲頭?

陽新特產局副局長張元林分析,陽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攝氏度,無霜期263天,年平均日照1897小時,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成就了陽新苧麻的品質。

張元林與苧麻打交道30多年,他說,上世紀90年代,陽新種植苧麻20萬畝,“2011年,苧麻幾角錢一斤都沒人要,此後陽新幾乎無人種麻”。

五珠村七旬老漢秦傳康的話,印證了張元林的說法。秦傳康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種苧麻,“最高時一斤賣10多元,種幾分地就可養活一家人。”當苧麻行情跌到谷底時,他家砍掉了所有苧麻。

復甦——

種植面積直指10萬畝

2016年陽新縣人大會議召開期間,湖北陽新遠東麻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緒剛與時任白沙鎮黨委書記陳迪順聊起苧麻。

張緒剛說,現在行情好轉,每斤原麻近4元,但還是無人願種苧麻。未來10年,遠東麻業以每斤6元的保底價敞開收購,市價高於6元時,按市價收購,白沙能否帶個頭?

陳迪順仔細研究市場行情後,決定在白沙大力推廣苧麻種植,迎來的卻是一片質疑。“低迷這麼多年,能漲到哪去?”“人工太貴,賺不到啥錢。”

五珠村村支書陳細祥主動請纓,在五珠村率先發展苧麻。2017年,他從華中農業大學引進華苧4號,投資60多萬元建起80畝苧麻育苗基地,當年育苗成功。白沙鎮當年發展苧麻3000畝,產原麻60萬斤。

車輛在村間公路上行駛,連片的苧麻不時映入眼簾,一株株長勢喜人。“一蔸能長出10多根麻稈,3米長的很多。”陳細祥說,今年畝產原麻300斤,每斤9元多,明年進入豐產期後可達500斤。2018年白沙鎮發展苧麻近8000畝,明年將擴大到1萬畝。

白沙苧麻的發展帶動陽新縣苧麻種植。據何中堅介紹,全縣目前有育苗基地1000畝,發展苧麻種植1.2萬畝,計劃到2020年發展8萬畝、實現產值3.2億元,2025年達到10萬畝。

升級——

人工打麻邁向機械化

白沙鎮同鬥村苧麻基地,打麻機轟鳴,三個村民正在緊張勞作,割麻、打麻、曬麻,分工明晰有序。以前人工打麻,一畝地要8到10個人幹一天,現在用機械,只要3個人。

“雖然提高了不少,但效率還是低。”何中堅說,現在人工費高,過多的人工投入會降低利潤,影響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去年,陽新縣政府組織人員到全國各地考察打麻機械,發現機械效率都不高,只能先選最好的用。遠東麻業爲支持苧麻發展,爲種植苧麻50畝以上的農民免費提供一臺打麻機。

今年9月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和咸寧農科院麻類研究所的麻類專家,到陽新考察打麻機械推廣情況,針對打麻機械功效低問題,提出幫助陽新設計小型山地苧麻收割機。

“村裏成立打麻機械合作社,購買了98臺打麻機,同時集中了白沙鎮52臺打麻機。”陳細祥說,種植戶可免費租用打麻機。

苧麻全身是寶,麻葉、麻骨可作肥料,就地還肥於地,可大幅減少有機肥用量。目前,陽新正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試驗,對苧麻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將苧麻“喫幹榨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