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

明朝时,董其昌收藏到一件唐朝开元年间的抄本经卷,为道教著名经典《灵飞六甲经》,简称《灵飞经》。此经为道家所阐述的养生理论,有无功效另当别论,但是这件手卷的书法却是相当的令人瞩目,其用精美的小楷所书,后世有“天下第一小楷”的美誉。作为书法家和收藏家的董其昌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它的作者是唐朝的书法家钟绍京。


钟绍京是书法家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的十七世孙,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宰相。也许是秉承家学,钟绍京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当时长安城中许多牌匾都是出自其手。

董其昌认为此卷中有宋徽宗宣和、政和玺印,说明曾入宋朝内府,后来又被元代倪瓒收藏,有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神采。他在临摹后不禁惊叹,赵孟的小楷应该学习的就是这件《灵飞经》。不过董其昌又说:“赵孟终其一生临习《灵飞经》,最多也就学到了三、四成的功力而已”!

董其昌能得到如此珍贵的写经当然是相当的自豪,登门拜访的人也就络绎不绝,当时的学者都想一睹钟绍京的神采,也有的书商想借来翻刻从而获利。《灵飞经》被人借去翻刻后,竟然丢失了一部分,也许是董其昌担心它的安全还是其他原因,从此《灵飞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再度面世


1987年,翁同龢的后人翁万戈在《艺苑掇英》杂志上发表了《灵飞经》的真容,世人才知道原来《灵飞经》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晚清名臣翁同龢家族所收藏。

翁万戈收藏的《灵飞经》共有四十三行,用笔淡雅舒朗,墨色变化有致,使人可以领略到唐人精彩的笔墨。此事不仅惊动了文物界,也在书法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启功先生目睹了这件《灵飞经》的真迹,他认为不一定是钟绍京所书,但是它依然是唐人写经中的精品之作。翁万戈后来将此件《灵飞经》捐赠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成为了文化史上的一件憾事。

不同版本

《灵飞经》自明代以来被多次翻刻、复制过,所以社会上流传有不同的版本。真迹面世以前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渤海版,是浙江海宁人陈元瑞从董其昌手中借走原件所复制的。

古时候由于没有现代科技,他们学习书法所用的字帖都是刻在石碑上,用墨传拓下来再装订成册,这就是字帖的原型。由于经过他人的临摹,又经过刻工的摹刻,所以肯定与真迹有着一定的差距。


清代嘉庆年间,学者谢恭铭翻刻的《灵飞经》被收入其《望云楼帖》,所以又被称作望云楼本。望云楼本的细节比渤海本更为精致,起笔、收笔的锋芒毕露,似乎更接近真迹,这难道是谢恭铭得到了某位名家私藏的真迹?这些谜团只能待学者去研究了。


磁蕙堂本《灵飞经》是清末民国最为流行的一个版本,它字迹光滑圆润,完全偏离了真迹的神采。由于当时人误以为它最接近真迹,所以造成了人们对于唐代书法的一种误解。


由于《灵飞经》重新面世,墨迹本《灵飞经》让世人得以见到原作的风采,所以墨迹本是学习小楷书法的最佳版本。启功先生在见到墨迹本后与其他版本做了比较,才得出了翻刻本是远远不如真迹的结论。翻刻的水平即使再优秀,也会与原作有着差别,而这种差别往往会让初学者误入歧途。

如何学习

《灵飞经》被称为“天下第一小楷”,当然是学习小楷书法的最佳范本。选定了范本后,如何学习小楷就是重中之重了。


首先要选好一支小楷笔。作为抄经的小楷笔,笔毫是关键,历来都是选用兔子背部的毛作为原料,兔毫又称紫毫,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劲,最核心的部位只有几根毫,所以制作工艺考究。


小楷所用的纸和墨也需要极其讲究。墨最好选用手工的油烟墨,这样的墨光滑乌黑,写出的字光可鉴人。纸的方面,由于小楷的笔画精细,既不能洇墨,也不能出现渴笔的现象,所以一定要选用半生熟的宣纸。此外,墨会由于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还要适度加水。初学者需要在练习中,不断调试墨和纸的配合度,才能有着最佳的表现力。

技法上,由于小楷不是大楷的缩小,在用笔、结构和布局上都有着其特有的方法。小楷虽然字体很小,但是笔画之间要拉开距离,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做出避让,这样才能让小楷舒朗精妙。

董其昌说赵孟终只学到了《灵飞经》三、四成的功力而已,这是因为小楷的技法是非常的难,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和把握。初学者应该跟随名师学习小楷,才会避免弯路和误区,能够快速地写出一手优雅的小楷书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