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空出世

明朝時,董其昌收藏到一件唐朝開元年間的抄本經卷,爲道教著名經典《靈飛六甲經》,簡稱《靈飛經》。此經爲道家所闡述的養生理論,有無功效另當別論,但是這件手卷的書法卻是相當的令人矚目,其用精美的小楷所書,後世有“天下第一小楷”的美譽。作爲書法家和收藏家的董其昌經過仔細研究,認爲它的作者是唐朝的書法家鍾紹京。


鍾紹京是書法家三國時期書法家鍾繇的十七世孫,也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宰相。也許是秉承家學,鍾紹京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當時長安城中許多牌匾都是出自其手。

董其昌認爲此卷中有宋徽宗宣和、政和璽印,說明曾入宋朝內府,後來又被元代倪瓚收藏,有王獻之《玉版十三行》的神采。他在臨摹後不禁驚歎,趙孟的小楷應該學習的就是這件《靈飛經》。不過董其昌又說:“趙孟終其一生臨習《靈飛經》,最多也就學到了三、四成的功力而已”!

董其昌能得到如此珍貴的寫經當然是相當的自豪,登門拜訪的人也就絡繹不絕,當時的學者都想一睹鍾紹京的神采,也有的書商想借來翻刻從而獲利。《靈飛經》被人借去翻刻後,竟然丟失了一部分,也許是董其昌擔心它的安全還是其他原因,從此《靈飛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再度面世


1987年,翁同龢的後人翁萬戈在《藝苑掇英》雜誌上發表了《靈飛經》的真容,世人才知道原來《靈飛經》並沒有消失,而是被晚清名臣翁同龢家族所收藏。

翁萬戈收藏的《靈飛經》共有四十三行,用筆淡雅舒朗,墨色變化有致,使人可以領略到唐人精彩的筆墨。此事不僅驚動了文物界,也在書法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啓功先生目睹了這件《靈飛經》的真跡,他認爲不一定是鍾紹京所書,但是它依然是唐人寫經中的精品之作。翁萬戈後來將此件《靈飛經》捐贈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成爲了文化史上的一件憾事。

不同版本

《靈飛經》自明代以來被多次翻刻、複製過,所以社會上流傳有不同的版本。真跡面世以前流傳最爲廣泛的是渤海版,是浙江海寧人陳元瑞從董其昌手中借走原件所複製的。

古時候由於沒有現代科技,他們學習書法所用的字帖都是刻在石碑上,用墨傳拓下來再裝訂成冊,這就是字帖的原型。由於經過他人的臨摹,又經過刻工的摹刻,所以肯定與真跡有着一定的差距。


清代嘉慶年間,學者謝恭銘翻刻的《靈飛經》被收入其《望雲樓帖》,所以又被稱作望雲樓本。望雲樓本的細節比渤海本更爲精緻,起筆、收筆的鋒芒畢露,似乎更接近真跡,這難道是謝恭銘得到了某位名傢俬藏的真跡?這些謎團只能待學者去研究了。


磁蕙堂本《靈飛經》是清末民國最爲流行的一個版本,它字跡光滑圓潤,完全偏離了真跡的神采。由於當時人誤以爲它最接近真跡,所以造成了人們對於唐代書法的一種誤解。


由於《靈飛經》重新面世,墨跡本《靈飛經》讓世人得以見到原作的風采,所以墨跡本是學習小楷書法的最佳版本。啓功先生在見到墨跡本後與其他版本做了比較,才得出了翻刻本是遠遠不如真跡的結論。翻刻的水平即使再優秀,也會與原作有着差別,而這種差別往往會讓初學者誤入歧途。

如何學習

《靈飛經》被稱爲“天下第一小楷”,當然是學習小楷書法的最佳範本。選定了範本後,如何學習小楷就是重中之重了。


首先要選好一支小楷筆。作爲抄經的小楷筆,筆毫是關鍵,歷來都是選用兔子背部的毛作爲原料,兔毫又稱紫毫,富有彈性表現力強勁,最核心的部位只有幾根毫,所以製作工藝考究。


小楷所用的紙和墨也需要極其講究。墨最好選用手工的油煙墨,這樣的墨光滑烏黑,寫出的字光可鑑人。紙的方面,由於小楷的筆畫精細,既不能洇墨,也不能出現渴筆的現象,所以一定要選用半生熟的宣紙。此外,墨會由於空氣溼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還要適度加水。初學者需要在練習中,不斷調試墨和紙的配合度,纔能有着最佳的表現力。

技法上,由於小楷不是大楷的縮小,在用筆、結構和佈局上都有着其特有的方法。小楷雖然字體很小,但是筆畫之間要拉開距離,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做出避讓,這樣才能讓小楷舒朗精妙。

董其昌說趙孟終只學到了《靈飛經》三、四成的功力而已,這是因爲小楷的技法是非常的難,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和把握。初學者應該跟隨名師學習小楷,纔會避免彎路和誤區,能夠快速地寫出一手優雅的小楷書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