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帝國崩潰,馬其頓的生存狀況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曾出現了很多疆域內部的小國。這些國家都希望通過自己掌握整個亞歷山大帝國的遺產。但是在經歷40年內戰以後,帝國重新統一的夢碎。帝國被肢解爲三個王國,其中馬其頓王國佔領了原先的馬其頓,希臘和小亞細亞等地,成爲當地中海的一個強國。但是這個強國有水分,它無法再與新崛起的羅馬在地區競爭中拔得頭籌,甚至某些時候馬其頓的自身安全都受到外界威脅。

爲此馬其頓也曾進行國內改革,加強對世界強國之間的聯合,希望能夠保證自己在東地中海地區的強權以及對羅馬的優勢。這一切在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時期達到高峯,但最終無法扭轉整個帝國頹勢。羅馬崛起成爲必然,而馬其頓王國的對外外交政策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對於亞歷山大帝國分裂以後,佔據原先馬其頓希臘和小亞細亞地區的馬其頓王國而言,其自身的統治並不穩固,尤其是伊裏利亞地區。這一地區在亞歷山大帝國誕生以前就一直是馬其頓的威脅。除了伊裏利亞這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外,還包括伊裏利亞人驍勇善戰。雖然雙方並非絕對仇敵,而是有着通婚基礎,但是面對生存環境的爭奪,雙方長期爆發部落衝突。

在腓力五世繼位以後,他希望奪得伊裏利亞的控制權,進而保住自己的王位。同時也可以與對羅馬的競爭中獲得比較優勢。尤其是羅馬與迦太基的將軍漢尼拔進行西地中海霸權作戰時,腓力更是希望加強同迦太基之間的聯繫,共同建立軍事同盟反擊羅馬。
伊裏利亞對馬其頓的重要性與優勢
對於馬其頓而言,伊裏利亞地區是馬其頓的門戶,位於馬其頓王國的西北部,雖然資源匱乏,沒有什麼經濟價值,而且在馬其頓崛起的過程當中,伊裏利亞也完全不是其進攻和佔領的重點。但是伊裏利亞地區有着出色的地理條件,這一地理條件可以直接保證馬其頓的國家戰略安全。

馬其頓曾經的生存危機就在於伊裏利亞地區無法被自己控制,進而遭受外敵入侵。伊裏利亞沒有明確在歷史上建立任何一個國家,但是作爲一個部落羣體,伊裏利亞人的輕裝步兵作戰能力十分優秀。亞歷山大帝國的創立者,亞歷山大帝國的父親腓力二世,在與伊裏利亞人的多次作戰中都沒有佔到便宜。就連亞歷山大東征時,對伊裏利亞人也採取相互妥協的態度。甚至在腓力二世當政初期伊裏利亞人曾經舉兵進攻馬其頓。
馬其頓4000名精銳士兵喪命,恐有亡國之危。此後伊裏利亞人雖然沒有進行過成規模的反抗。但是時不時的一次叛亂,也使馬其頓王國的統治者身心俱疲。當馬其頓王國基本佔據伊裏利亞以後,在此地徵召優質士兵也成爲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的重要兵源提供地。這也是未來亞歷山大東征和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基礎。

到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的馬其頓王國時期。伊裏利亞問題再一次凸顯出來。原本這一問題逐步會因爲馬其頓王國的統治區域穩定而得到暫時的解決,但此時在地中海深處,羅馬已經崛起。羅馬維護自己戰略安全的目的,在伊裏利亞戰爭以後奪得了地區控制權,這對於馬其頓而言非常危險。雙方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此時由於馬其頓王國的國力衰弱,再加上希臘內部多次叛亂。馬其頓王國在伊利利亞地區的影響迅速下降,一定程度上沒有絕對實力與羅馬開戰。
當時馬其頓王國面臨的內部問題
在亞歷山大帝國繼承者戰爭結束以後,馬其頓王國根本沒有當初的實力,由於內戰不斷導致其自身的統治力量不斷被削弱,導致地域不斷削減,希臘城邦也紛紛進行自己的獨立運動。甚至王國還被迫捲入希臘之間的同盟者戰爭。外部環境沒有基本得到穩定,長期以來作爲自己兵源地的伊裏利亞被羅馬佔領,馬其頓王國根本無法恢復自己的國力。財政收入和軍隊實力都出現了大幅下滑。

亞歷山大東征所帶來的鉅額財富,也早早的就因爲軍事作戰而消耗殆盡。步兵騎兵的薪酬也無法正常開支。單靠自身的農業生產,馬其頓根本無法維持整個國家的運轉。同時還有不服從統治的伊裏利亞人,不斷騷擾馬其頓境內城市和鄉村。在這一帝國的危機時刻,腓力五世繼位,推出了自己的西方戰略。他希望能夠獲得一個穩定的伊裏利亞。但在不現實的情況之下,他只希望在沿岸佔據一個穩定的出海口,並且在此地保有自己的軍隊。
並不在於控制整個平原,而在於自身的軍事存在。他想要的不是在這一地區做無盡的消耗,而是要抑制羅馬向東進攻。因爲這相比於伊裏利亞不斷爆發的小股叛亂,更能夠危及整個帝國的生存與發展。但是此後的一系列摩擦也使馬其頓很難威脅羅馬本土,甚至在一些地區的出海口也被羅馬限制住。腓力根本無法通過自己的軍事行動控制羅馬控制的城市。

而馬其頓王國與羅馬相比最大的劣勢就在於其根本沒有強大的海軍。雖然當時的馬其頓王國依然佔領着整個希臘地區。而在希波戰爭和卜羅奔尼撒戰爭時期,希臘人所建造的海軍和海上作戰經驗十分豐富,但此時希臘經過自己的城邦危機,所有的城邦也都失去了曾經的作戰能力。唯一能夠幫助馬其頓王國提供海軍資源的幾個城邦,總共也只有不到20艘艦船。這樣的一支海軍力的根本無法與羅馬相提並論。而此時羅馬又正與西地中海的強國迦太基進行爭奪西地中海海洋霸權的戰爭。
而迦太基作爲當時新地中海上的海上霸主,它的海軍實力十分優越,甚至在整個布匿戰爭時期,一直優於羅馬軍團。腓力對此頗爲心動,希望通過對迦太基的友好以及同盟,共同反擊羅馬人的軍事擴張。
爲什麼對象是迦太基?
其實馬其頓王國最初想要建立長期同盟的對象,並非迦太基。作爲不安分的傳統盟友,整個希臘世界一直是馬其頓的支持者。同時因帝國崩潰而形成的塞流古王國也是馬其頓王國的東方後盾。在埃及的托勒密王國,雖然與馬其頓王國有過戰爭,也存在領土糾紛。但是面對羅馬的咄咄逼人,雙方也暫時停止了軍事上的相互進攻。

但是由於羅馬自身的實力太過強大,而且發展迅速。東方的三個希臘化的國家其實都無法直接與羅馬對抗。再加上這三個國家都沒有較爲強大的海軍能夠進攻羅馬,所以馬其頓纔將自己的眼光投向地中海的強國迦太基。在當時馬其頓王國確實也因爲一些領土要求與迦太基進行過戰爭。但是兩者的核心權利並沒有受到損害,迦太基是西地中海國家,同時也是北非國家,重視商業和殖民。
與馬其頓王國的國家利益並沒有核心糾結點。雙方的發展中心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基本沒有直接對抗現象的可能。所以馬其頓對於與迦太基聯合成立軍事同盟十分上心。而漢尼拔此時也已經進入羅馬本土與羅馬作戰,並且獲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由於漢尼拔得不到迦太基絕對的支持戰場逐漸陷入焦灼,也希望能在東方找到一個盟友夾擊羅馬。

腓力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雙方共同簽訂條約,但是這一條約處處體現了不平等,在盟約條款中,漢尼拔明確了自己在同盟體系中的主導性。並且要求馬其頓王國對漢尼拔進攻羅馬軍隊進行策應,但是並不保證馬其頓自身的安全以及相應責任。同時還擴大了與馬其頓之間的同盟範圍,使得兩者之間的同盟並不侷限於針對羅馬,而是希望你在攻陷羅馬以後瓜分整個地中海。
但是這一軍事同盟十分薄弱。對於迦太基而言,這並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同盟,倒像是漢尼拔作爲一個將軍與馬其頓王國進行的一場軍事約定。對漢尼拔而言,他也不可能去保證馬其頓王國在東方的擁有權力。而馬其頓也不敢絕對信任迦太基,在對羅馬作戰過程當中的一系列軍事成果,包括雙方之間的軍事同盟是否真的能夠在共同對付羅馬的過程當中起到關鍵作用。

而且由於王國內部的動盪和希臘內部的混亂,很難保證腓力這個作爲馬其頓王國的統治者真正高質量的履行雙方之間的軍事同盟。而羅馬面臨兩者共同進攻的生存危機,並沒有束手待斃。在羅馬本土採用焦土政策與漢尼拔進行長期對峙的情況之下,依然出動了海外的羅馬軍團,直接進攻馬其頓王國並攻入其本土。甚至還獲得了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而最終漢尼拔的遠征軍敗於羅馬,自己被迫逃往敘利亞,雙方之間的軍事同盟自然而然便消散了。
羅馬此時也正式崛起,馬其頓王國不僅沒能夠繼續佔有整個希臘世界,同時也失去了伊裏利亞,導致國家門戶洞開,直接處於羅馬的軍事進攻之下。在外交層面上與迦太基之間的軍事政治同盟也沒能發揮起應有的作用。
腓力的強國夢想就此煙消雲散,而馬其頓王國也在迦太基城被毀不久,毀於一個羅馬的征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