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总督姚启圣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奏报康熙皇帝,建议收复台湾,并与大学士李光地一起,共同推荐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最佳人选。姚启圣任职福建总督后,就为收复台湾一事积极进行前期准备。

清朝是在1644年入关的,并逐渐统一了中国,成为继明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清朝并没有完全实现统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湾都还控制在延平王郑成功长子郑经的手里。
这时候,离清朝入关已经有37个年头了。
清朝不想收复台湾吗?当然不是,从顺治皇帝到康熙皇帝,无不对收复台湾梦寐以求。可如果要收复台湾,就得跨过风高浪急的台湾海峡。清朝军队战斗力很强,但长于陆战,短于水战,跨海作战更是前所未有,因此只能“望海兴叹”。

1681年,当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收复台湾再次提上议事日程。雄心勃勃的康熙皇帝,希望完成父亲终生未能实现的夙愿。
就在这时,清朝迎来了收复台湾的绝佳机会。
1681年3月17日,郑经病逝于台湾承天府,终年40岁。郑经死后,他年仅12岁的长子郑克塽继任延平王的位置。周星驰主演的古装喜剧电影《鹿鼎记》里就有一个郑克塽。不过,电影里的郑克塽是一个武功平平、贪生怕死、傲慢嚣张的人物。其实,真实历史里的郑克塽也没啥弱点,就是年纪太小,根本无法掌控台湾的局势,以至于大权旁落,被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

这样一来,效忠于郑氏的官员人心惶惶,政局动荡不安。
福建总督姚启圣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奏报康熙皇帝,建议收复台湾,并与大学士李光地一起,共同推荐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最佳人选。康熙皇帝欣然同意,由此在1683年打响了收复台湾之役。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1624年。他于1663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后步入官场,授任广东香山知县。清朝顺治年间,曾经在沿海省份实施“海禁”政策,并颁布“迁界令”,强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30里—50里。

“海禁”政策在有效打击台湾郑成功政权的同时,也给沿海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姚启圣深知这一点,便在当上香山知县没多久,就悄悄开放了“海禁”,结果被人告上朝廷,丢了知县官职。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后,姚启圣募集了几百名士兵,前往投靠奉命讨伐靖南王耿精忠的康亲王杰书,屡立军功,于1677年被封为福建总督,位居封疆大吏之列。

姚启圣任职福建总督后,就为收复台湾一事积极进行前期准备。
1678年,是姚启圣任职福建总督的第二年。他走马上任后,立即派遣军队扫清台湾外围,陆续收复了海澄、金门、厦门等地,为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79年,姚启圣在福建设立了“修来馆”,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专门以高官厚禄来招降郑经的部下,对台湾进行分化。“修来馆”设立后,吸引了朱天贵、陈士恺、郑奇烈等郑经的部下率领5万人来投降。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愿当内应,“谋举兵以应”。只是事情泄露后,傅为霖和儿子傅璇均被害。
清朝要收复台湾,坚船利炮必不可少。姚启圣在福建修造了大量船舶,训练水师,又奏报康熙皇帝同意,从江浙调拨了100多艘战船,从湖广拨发了一批新式西洋火炮,增强了福建水师的力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683年6月,施琅、姚启圣率领水师大举进攻台湾,在澎湖海战中打败了台湾水师,占领了澎湖。郑克塽、冯锡范等人见大势已去,向清朝投降。
至此,台湾得以收复。
台湾收复后,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在施琅以下,所有参与收复台湾的将领都得到封赏,只有姚启圣没有得到任何嘉奖。这是因为,台湾收复后,施琅抢先奏报康熙皇帝,抢得功劳。姚启圣不搞抢功这一套,导致一无所获。

1683年11月,姚启圣在率部回到福州后没多久,就因为背部旧疾复发,在郁郁寡欢中病逝,享年60岁。
姚启圣为官清正廉明,死后还欠了一屁股债。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姚启圣当年在福建修造船舶,被人揭发虚报帑金。1684年,朝廷商议这件事,认定姚启圣一共虚报帑金47000两银子,按照规定应该偿还。这就是说,姚启圣都死了一年,还欠了朝廷47000两银子。康熙皇帝考虑到姚启圣收复台湾的功劳,大笔一挥,免除了这笔债务。
【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四十七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