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區陳家橋鄉望城坡村藍莓基地內,一串串藍莓已掛上枝頭,昔日的荒坡變成了“金窩”;同興村蔬菜基地大棚內,一大片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即將進入採摘高峯期。

4月下旬,漫步北塔區多個鄉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熱潮處處湧動。近年來,北塔區舉全區之力、盡全區之智,全力推進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各項工作,整體脫貧目標提前實現,脫貧成果持續鞏固。截至2019年底,全區1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脫貧1030戶3487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9.57%降至0.37%。

特色產業穩定收入

4月22日,北塔區陳家橋鄉李子塘村黃桃基地內,廖朝榮正在忙碌着。

廖朝榮與老伴因患有多種疾病,曾是李子塘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往,廖朝榮偶爾在村裏做散工,全家僅靠這些收入維持生計。

2017年,北塔區升級產業扶貧模式,在全區實施26個產業扶貧項目,按照“村社合一”產業扶貧模式,讓擁有產業扶貧項目的村(社區)均成立專業合作社,負責經營扶貧產業,將貧困戶納入合作社並以扶貧資金入股,讓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東,實現貧困戶收益持續穩定。

李子塘村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後,廖朝榮成爲合作社成員,並於每年參與合作社分紅,嚐到了產業扶貧的甜頭。

今年3月,廖朝榮正式到黃桃基地幹活,這份工作讓他成功脫了貧。“我家的收入穩定了,生活也有了新奔頭。”廖朝榮算了一筆賬,自家土地流轉給黃桃基地,每年可收入1200元;作爲合作社成員,每年都能根據產業收益分紅。“今年黃桃就要開賣了,賣得越好我分到的錢也就越多,我當然要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李子塘村的水果、茶元頭村的蘑菇、陳家橋村的蔬菜,隨着北塔區產業扶貧項目加速推進,一批特色產業品牌在該區脫穎而出,托起了貧困戶脫貧新希望。截至目前,北塔區李子塘村等9個村10個產業項目初見成效,實現增收100多萬元,惠及貧困人口704戶2350人。今年,北塔區將有1000多畝產業基地開始有收益,年銷售額預計可達1000萬元。在扶貧產業的帶動下,北塔區貧困人口收入從2014年的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增長到5000多元。

教育扶貧點亮未來

“回學校讀書還適應嗎?遇到困難要及時告訴我!”4月25日,北塔區田江街道鄧家社區主任劉曉君趁着週末,趕到社區5組貧困學生黃成林家中,瞭解她返校學習情況。“都挺好的,您放心吧!”黃成林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作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貧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作用。爲加大引導和支持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力度,北塔區把“雨露計劃”作爲教育扶貧的一項重要工作落實到位。

2018年,初中畢業的黃成林被納入“雨露計劃”,順利入讀邵陽工業學校。“很開心能夠繼續讀書,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就是我立足社會的本領”,黃成林的話語間透露着自信。她說,自己明年就能就業了,期待找到一份好工作,用自己的雙手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近年來,北塔區建立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流程幫扶體系,義務教育實現“零輟學”目標。該區以學籍爲依據,對建檔立卡非普惠性幼兒園幼兒、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非寄宿學生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堅持“兩免一補”,即免教科書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同時,強化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聯保聯控責任,全面開展“三幫一”勸返復學行動,控制貧困家庭學生因貧輟學率,穩步提升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積極爭取全省“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和泛海助學行動計劃,努力拓寬教育扶貧渠道。2019年,北塔區共幫扶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1998人次,“雨露計劃”納入建檔立卡貧困學生91人,成功送學因病、因厭學不願就學的學生35人次。

安全飲水提升幸福

“你看我家的自來水,供水穩定,水質也好!”4月20日,北塔區陳家橋鄉同心村內,脫貧戶羅勝利一邊擰開自家的水龍頭,一邊評價着這股來自市城區的自來水。“好水來了,生活也甜起來了!”羅勝利高興地說道。

近年來,瞄準飲水安全這一突出問題,北塔區對接全區貧困羣衆的實際需求,持續規範安全飲水管理,實現12個貧困村全部通自來水,貧困人口自來水通達率、使用率均達100%。隨後,再次改造升級全區飲水工程,延伸農村供水管網,實現全區所有村(社區)通自來水。

2019年,北塔區進一步全面完善貧困羣衆供水管理機制,在區級層面設置安全飲水管理中心,專人負責安全飲水日常管理;各鄉(街道)均設置安全飲水維護中心,各村建立用水管理委員會,管水員定期開展巡查工作。同時,強化飲水工程監管工作,更新水質監測設備,定期請專業機構進行水質檢測,確保農村供水水質安全穩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