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俊彦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自始皇帝一统山河后,华夏天下就是中央集权和皇帝政治。
不是皇帝政治有多好,而是它能够解决庞大帝国的可统治性问题。
而草原呢?
为了匹敌中原、为了跨越长城,草原则是单于政治,一种不成熟的集权。
集权模式下,难免会削弱个性,个人和个性都得服从于大局大势。
但是,东汉之后的天下形势发生了剧变:
两晋羸弱,皇帝政治瓦解、士族政治腐败。
五胡乱华,单于政治不再、以乱易整而集权难继。
于是,一股新的风格,一番新的气派,更是一种新的情怀,在混乱的局面下生长起来。
六百年后,我们得见一种春秋节义、一种战国争心,得见满满的英雄情怀。
公元416年8月,即将北伐后秦的东晋太尉刘裕,得到一件宝贝。
宁州官员向他进献了一件用琥珀制成的枕头。
得到琥珀枕的刘裕,大喜过望。
他当即命人将琥珀枕捣碎,分赐给即将北征的东晋将士。
因为刘裕认为琥珀能够医治刀箭之伤,所以晶莹剔透的琥珀枕不珍贵,但能救将士性命的琥珀才最珍贵。
刘裕没有读过太多的书。
但是,满腹经纶的谦谦君子们,果真能做出此等仁义之举吗?
刘裕北伐,刘穆之镇守,王镇恶先锋,这是北伐后秦的三个关键人物。
刘穆之,是萧何式的人物,“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有刘穆之在,刘裕才敢北伐、也才能北伐。
王镇恶,是曹参式的人物,阵战杀伐、侵略如火。
他是刘裕所倚重的北伐第一先锋。
出征之前,刘穆之就叮嘱后生王镇恶:今日刘公委你重任,你一定要努力啊!
如果不能攻克关中,那我王镇恶发誓不再渡过长江,就战死在关中沙场。
上为北伐不爱珍宝,下为北伐不惜性命。
北伐将士,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未见北伐的金戈铁马,竟已凛然感受到刘寄奴和王镇恶的气吞万里如虎。
争心满满的十万将士渡过长江,他们诸路并进,皆是英雄。
第一路:先锋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自淮河、淝水出兵,直击许昌、洛阳一线。
第二路: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向阳城推进,汇兵成皋、荥阳一线。
第三路: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自襄阳向武关推进。
第四路: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由水路出击,由汴河入成皋、荥阳。
刘裕自建康至彭城、再由彭城至洛阳,总揽全军。
后秦窘境:外有赫连勃勃连番征伐,内有宗室大臣心怀叵测,旧主姚兴新死、国君姚泓新立。
于是,在此等形势之下,晋军主力先锋王镇恶和檀道济部,所向披靡。
后秦的一众带兵将军、郡守刺史,纷纷投降。
成皋、荥阳一线,本是战略要冲、天下要害,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争霸硬是在这里打了将近三年。
但是,王镇恶和檀道济部却是一路攻城略地、一路招降纳叛,如烈火燎原之势占领了争霸要地。
之后,曾经的西晋故都洛阳,门户大开,完全暴露在北伐晋军的刀剑之前。
洛阳既是中原腹地,又是关中门户,所以这里只能恶战一场。
后秦宁朔将军赵玄,建议拒守金墉城(曹魏时在洛阳西北所建),以待关中援军。
此时,后秦阎生部的三千骑兵、姚益男部的一万步卒,正在星夜兼驰、赶赴洛阳。
但是,坐镇洛阳的后秦征南将军姚洸,却听从司马姚禹阴、主簿阎恢等人的建议,分兵拒守柏谷坞和巩城一线。
所谓弃守坚城、示强于敌,这实际就是要与兵锋正锐的晋军正面作战。
而姚禹阴之所以会如此建言,是因为早已暗中投降了晋军将领檀道济。
这是一伙东晋间谍在指挥后秦的洛阳保卫战。
所以,胜败结果也就毫无悬念了。
后秦宁朔将军赵玄,明知主将已为奸人所误,但仍旧含泪引兵、拒守柏谷坞。
而结果:后秦赵玄所部,被北伐的先锋兵团彻底击溃。
但是,赵玄败得慷慨、输得豪迈、死得悲壮。
明知此战必败,但为报国恩,将军必战!
明知强敌剑利,但壮士易水,视死如归!
明知死战徒劳,但同袍兄弟,谁能弃之!
后秦将军赵玄和司马蹇鉴,双双殒命沙场,虽战败、亦英雄。
赵玄之后,洛阳保卫战的后秦守军便再无英雄,姚洸举城投降。
洛阳的四千后秦战士,皆为晋军俘虏。
“议者欲尽坑之以为京观”,胡人践踏华夏河山,汉人坑杀胡敌甲士,既是报仇雪恨又是震慑戎狄。
后秦将军赵玄,以死报国;东晋将军檀道济,伐罪吊民。
只知杀人略地的战争,是乱。
兼有壮士悲歌和大义情怀的战争,才是一种止戈为武、才是一种以整代乱。
秦晋洛阳之战,自有一番春秋节义的气象。
春秋无义战,但放眼战国,春秋之战当算仁义,因为还有秩序。
战国无义战,但放眼秦末,战国之战尚属节制,因为鲜有屠民。
之后的战争,难言道义鲜有情怀,杀戮一直是王道。
如果说千百年后再放眼“无义战”,那么后秦内乱就最能诠释什么叫无义。
后秦亡国,跟八王之乱的西晋一样,都是咎由自取。
公元416年8月,刘裕大军建康出征,这就是灭国战争。
公元416年9月,刘裕大军抵达彭城,这就是大兵压境
公元416年10月,东晋先锋王镇恶、檀道济部会师成皋,兵向洛阳,并于月底攻下洛阳。
而这个时候,后秦在干什么?
他们确实是在组织军队、抵挡东晋的北伐大军。
但是,还有两件大事,就当真不是什么抵御外辱了,而是纯粹的内乱。
一是公元416年年底,后秦皇帝姚泓的弟弟太原公姚懿,自立为帝,起兵谋反。正值外敌寇境之时,皇帝的弟弟竟造反了。
二是公元417年正月,抵抗大夏赫连勃勃的后秦征北将军姚恢,率安定镇户三万八千,兵向长安。他要清君侧,而实际却是篡位夺权。
后秦新主姚泓,虽然怯懦无能,却有一个能干的叔公姚绍,东征西讨好不容易才稳定了后秦内乱。
但是,后秦这艘大船是行驶在风浪之中的,你们内部乱战,外部的东晋北伐军可是在侵略如火。
王镇恶、檀道济占据洛阳后,见后秦内乱如此,便不顾刘裕军令,于417年2月分兵两路、进击后秦。
一路由王镇恶率领,略渑池,兵向潼关(今山西潼关北)。
一路由檀道济和沈林子率领,渡黄河,兵向蒲阪(今山西永济)。
这是刘裕嘱咐,但好像王镇恶从来就不把刘裕的嘱咐当回事。
江陵之战,本是去烧船的王镇恶,不仅烧了船而且一日下江陵,全然不顾刘裕的江上待军的嘱咐。
北伐之战,王镇恶也是原样炮制,攻占洛阳之后,便分路扣关,势要复制江陵一日。
但是,刘裕是一名优秀的战略家。
他深知打仗不能靠对手脑残,更不能靠老天运气,必须得统筹全局、缜密筹算。
为将的王镇恶,只看到了关中后秦,却顾不得雄踞河北的拓跋魏。
但是,为帅的刘裕,不仅得看到,而且还要与鲜卑人周旋应付。
为将的王镇恶,只看到了后秦内乱、一触即溃,却不知关中形胜。
但是,为帅的刘裕,不仅得看到,而且还要反复叮嘱拼命先锋王镇恶:等我大军。
胆气过人的王镇恶,全然不顾刘裕的战前部署,直接扣兵关中。
而结果却是:王镇恶困于潼关,进不得进、退不得退。
前有潼关的铜墙铁壁,后有后秦的奇兵断粮。
前后交困的王镇恶,只能派出使者向刘裕求援,催促自己的好领导赶紧派兵派粮。
刘裕对着王镇恶的使者就是一通骂,让你王镇恶等、你不等,看看岸上的北魏骑兵,我哪有军队支援你。
此时的刘裕正在与北魏的军队隔河作战,真心无法支援王镇恶。
领导不帮忙,但是队友却来帮忙了。
兵向蒲阪的檀道济和沈林子部,见蒲阪一线难有收获,而且王镇恶已经孤军深入,所以赶紧奔赴潼关助战。
檀道济和沈林子的军队,不重要;重要的是沈林子来了。
这是一个比王镇恶更有胆气的狠角色。
王镇恶胆气过人,一支偏军就敢扣关攻秦。
而沈林子胆气过王镇恶,既然兵进关中、错已成舟,那就错上加错、必要拿下潼关要塞。
所以,沈林子刚至,便会同王镇恶部,一战破姚绍,占定潼关。
虽然两军汇合、击破后秦姚绍,但孤悬在外、前后交困的窘境,并未改变。
于是,军无斗志、将无战心,很多人开始筹谋向刘裕的主力大军靠拢。
部将怂了、士兵怂了,王镇恶也怂了,所以“欲弃辎重还赴大军”。
而胆气盖天地的沈林子,按剑怒斥:大捷在即,岂可言退;大军尚远,如何得赴;敌军正盛,怎能得脱,所以两军相遇勇者胜。
正是沈林子的胆气怒斥,重新搬回了晋军士气,硬是把一个潼关困局打成了凌厉攻势:北征将士剑指长安。
王镇恶,有胆气,更有幸运。
若不是后秦皇叔姚绍,东抗晋军、西平内乱的两线扑救,也许冒进的王镇恶只能喋血潼关。
后秦内乱,帮了王镇恶一把。
若不是沈林子按剑怒斥,回狂澜于既倒,也许王镇恶只能冒险退出潼关,再向刘裕奉上一封请罪书。
沈林子,这个队友着实给力。
王镇恶和沈林子都是有情怀的英雄,这是有血有肉的真性情。
北伐将士慨当以慷,中原的胡人和汉人,也是性情中人。
弘农是杨氏郡望,士族大家之地才有积蓄之粮;王镇恶是前秦名相王猛之孙,名相威名就是借粮筹码。
中原百姓“竞送义租”,在乎的不是统一大义,而是英雄情怀。
潼关既克,攻坚战就变成了胶着站。
晋军之前是潼关以西的姚绍主力秦军,目的是坚城拒守。
晋军侧后是黄河以北的姚鸾部及之后的姚赞部和姚治部,目的是袭扰晋军后路
所以,兵向关中的晋军前锋,必须率先肃清侧后。
三姚(即姚鸾部、姚赞部、姚治部),均为沈林子所破。
按剑怒斥的沈林子是一个不让王镇恶的英雄,不仅有胆气而且有韬略。
晋军有英雄,秦军也有丈夫。
秦将尹雅,为晋军所俘。
而这位胡人将军的节义,同样凛然天地间。
“夷、夏虽殊,君臣之义一也”,难道姚秦就没有守节之臣吗?
有,而这个人就是我尹雅。
灭南燕之战、灭后秦之战,之所以可以观之、思之,就是因为这里面有英雄、有情怀。
非独东晋将士如此,南燕后秦也如此,而且同样可歌可泣。
英雄惜英雄,沈林子和王镇恶是英雄,所以不忍英雄徒然喋血,于是“乃免之”。
潼关之战,是充满英雄情怀的战役,而整个灭后秦之战也是如此。
第一个壮士是刘裕。
这个全军主帅,既要运筹帷幄,又要擂鼓点兵。
公元417年4月,刘裕与北魏打了一场大仗,彻底打消了鲜卑人作梗北伐的图谋。
掌握制水权的刘裕大军,派兵七百、战车百辆,登陆黄河北岸,而后迅速在河岸滩头布置却月阵。
而后,两千步卒携带百余张巨型弓弩快速登岸,每辆战车在7人的基础上再增加二十人,并于车前布置盾牌,车后张弩待敌。
施展“精骑践踏”的北魏骑兵在前期冲锋之时,晋军则以弱弓弱弩对敌,示弱于敌、引敌围攻。
北魏骑兵近前、结阵冲杀之时,却月阵的晋军则施以巨弩大箭、大量杀伤。
敌骑抵进却月阵前、肉搏缠斗之时,晋军则以锤击大槊洞穿魏军,“一槊辄洞贯三四人”。
魏骑攻不能克,离阵奔溃之时,再大张弓弩以射之,同时车兵、步兵推进攻击。
另,刘裕再派徐猗之率五千骑兵,越河突袭北魏后方阵地,骑兵、步兵、车兵交互配合,把鲜卑精骑打成大败、打得流血、打出恐惧,成为溃军、不敢回顾黄河。
水兵、车兵、步兵、弓弩兵以及骑兵,晋军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完胜鲜卑精骑的结阵冲杀。
刘裕以少胜多,歼灭北魏有生力量之后,便彻底甩开鲜卑人的纠缠。
而后快速抵达洛阳,并于公元417年8月抵达潼关前线。
第二个壮士是沈田子。
本与傅弘之率兵千余人,入武关、向峣柳。
这只是一支偏师疑兵,目标是配合主力、牵制敌军。
田子本为疑兵,所领裁千馀人而结果却是:偏师疑兵竟打出了主力的攻势。
偏师疑兵的作用,在于吸引敌军,这一点沈田子确实做到了。
他引来了前秦数万精骑,而且是后秦皇帝姚泓御驾亲征。
李陵五千步卒于浚稽山遭遇单于十万主力,结果全军覆没。
沈田子,可能要做李陵第二了。
但处于攻势的北伐晋军,不是退却而是进攻,不是且战且退而是擂鼓冲锋。
于是,沈田子振臂高呼“死生一决,封侯之业于此在矣”。
千余晋战士喊杀声震天、无不以一当百,斩首虏秦军万余人。
青泥遭遇战,在沈林子的援军到来之前,沈田子部便已击溃后秦主力大军。
后秦皇帝姚泓,狼狈不堪地退回长安。
第三个壮士是王镇恶。
王镇恶充分利用东晋水军的兵种优势,由黄河入渭河,从水路进击关中。
这是攻略关中的创新之举。
后秦姚难部率军西撤之时,王镇恶部迅速跟进,一直追到泾上,并与前秦大军接火阵战,王镇恶的部将毛德祖将前秦大军击败,扫荡了长安外围。
公元417年8月23日,王镇恶的水军抵达渭桥。
在渭水湍急、舰皆随流的不利局面下,王镇恶率军登陆,在渭桥之战,攻破后秦姚丕部。
此时此势,已是死地:舰船、粮食和物资已随流而去,战胜则功名显耀、战败则骸骨不返。所以,战士们只有努力杀敌。
出征之时,王镇恶对刘穆之言:吾不克关中,誓不复济江。
兵至长安,王镇恶自不食言,不仅自己“不克关中、不复长江”,而且勉励将士与己同心求战。
将死战,兵亦死战。
生死存亡之时,最好的政治工作的就是将军的死战决心。
王镇恶身先士卒,东晋战士腾踊争进,不仅攻破姚丕部,同时冲溃了后秦皇帝姚泓的援兵。
而更彪悍的则是:王镇恶领军直入平朔门,一战定长安。
公元417年8月24日,后秦皇帝姚泓向王镇恶投降。
公元415年10月,后秦送西平公主入北魏,成为魏主拓跋嗣的夫人。
所以,刘裕北伐后秦之前,秦、魏已是姻亲之国。
然而,称雄北方的鲜卑铁骑,为何放任刘裕灭秦呢?
北魏博士祭酒崔浩,替拓跋氏盯着刘裕,他冷眼着刘裕北伐。
崔浩有三个判断,决定了之后的天下形势。
第一个判断:刘裕是英雄。
魏主拓跋嗣,要崔浩比较鲜卑英雄慕容垂与刘裕,谁更胜一筹。
崔浩指出:刘裕胜之。
原因是慕容垂倚仗父兄威名,所以起兵称雄、宰割天下;而刘裕却是“奋起寒微,不阶尺土”,成此功名必是非常之才。
所以,死了的、活着的鲜卑精英,都不是刘裕的对手。
第二个判断:刘裕必克后秦。
以整攻乱、以强凌弱,英雄盖天地的刘裕必胜后秦。
拓跋魏从中作梗,其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北魏自身也有问题:西有屈丐,北有柔然,所以无法兴师南征。
而更关键的还是内因:北魏朝中无大将,没有横扫天下、与刘裕争锋的将军。
所以,与其作梗北伐,不如借道于晋、使其灭秦。
第三个判断:刘裕无法坐稳关中、无心称雄北方。
首先是以北魏自己做类比。
北魏能够控制恒山以北,即草原;却只能威势恒山以南,即中原。
原因就是南北异俗。
北魏这个草原政权,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中原事务。
所以,北魏不能迁都邺城,只能威势河北而不能控制,北魏现在要做的就是学习。
以此类比,刘裕也是如此。
吴越风华,处理不了已经华戎杂居的关中之地。
其次是对刘裕的定位分析。
前秦,王猛是苻坚的管仲;前燕,慕容恪是慕容暐的周公。
而刘裕却是东晋皇帝司马德宗的曹操。
比北伐和统一更重要的事情是篡位,北伐后秦之后,刘裕定然回国篡位。
所以,只要待时,擅长处理胡人关系的北魏,定会坐拥关中。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北魏的股肱之臣。
此等见识,我们是不是能够端详到几分战国纵横家的风范。
他的三个判断,断定了之后数百年的天下大势:南北继续分裂。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