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曹操聽聞馬超不思悔改,繼續在涼州繼續作亂,便把身在許都的馬騰及其族人幾百口人全部處死,這也斷了馬超的後路。一開始在關中,馬超與司隸校尉鍾繇也相安無事,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準備征討漢中張魯,鍾繇又一次開始給關中諸將做軍事動員,而馬超則認爲這是曹操想趁機奪下自己在關中的軍權,於是馬超聯絡關中諸將,甚至涼州韓遂一同起兵對抗曹操。

大家好,我們的用心瞭解歷史中沉澱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史書上被陳壽評價爲“因窮致泰”的馬超,是因爲他人生大起大落,在窮途末路之時投奔了劉備集團,最終獲得了善終。馬超雖然武藝高超,但是戰績平平,唯一出彩的地方應該是他在潼關時,追擊渡河的曹軍,差點活捉了曹操。以至於讓曹操感慨說道:“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也。”
在歷史上,馬超因爲反抗曹操,使得身在許都的父親馬騰被曹操誅殺,世人都認爲馬超害死了親生父親,因此多有貶低他;反在《三國演義》中,他不但有了“錦馬超”的雅號,甚至還被美化成“忠臣孝子”,獲得後人青睞。這裏的前後原委很值得細細探討。
馬超,字孟起,漢末名將,祖籍在司隸右扶風茂陵縣,祖上乃伏波將軍馬援。說起馬援,可謂大名鼎鼎,“馬革裹屍”的豪言壯語正是出自馬援之口。
馬氏家族在東漢帝國時也出過皇后,其家族也曾成爲外戚——馬援的小女兒嫁給了漢明帝,做了皇后。可惜好景不長,在漢和帝時,因爲身在朝廷的馬光、馬棱受“竇憲案”牽連,使得整個家族受到排擠,從此退出朝廷高層。
到了漢順帝時期,馬氏家族又出了大儒馬融,名聲響徹關西,門徒遍佈天下,他入朝做官後,趨炎附勢,跑去依附“跋扈將軍”梁冀,還因爲幫梁冀起草彈劾太尉李固的奏章,從此爲天下士人所不齒。後來,隨着梁冀的倒臺,馬融也被清算出朝廷。
失去政治前途的馬融最終還是返回故鄉教書,“不失爲富家翁”,關東都有人來前來求學,例如漢末大儒盧植、鄭玄都曾拜入馬融門下。
與馬融同時,馬氏家族裏還出了一個擔任蘭幹縣尉的馬子碩(名不詳,字子碩)。
蘭幹縣在涼州漢陽郡,縣尉則是縣府的武官。——馬子碩去涼州邊地做個縣府武官,可見他混的並不怎麼樣;更倒黴的是,馬子碩因爲犯事丟了官,所以他自覺無顏回家鄉(右扶風茂陵縣),就乾脆在去了涼州隴西郡定居,又娶了一位羌女爲妻,生下了馬騰。
——馬騰便是馬超之父。
在《三國演義》中:馬騰是大漢忠臣,一心想匡扶漢室,還參加了討董聯軍,名列“十八路諸侯”之一,到了建安年間,他看穿曹操的奸雄本色,又試圖密謀剷除曹操,可惜計劃泄露,慘遭殺害,一門忠烈,盡數殉國。
但是在正史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中記載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早些年,馬騰做過漢賊,也沒有參加反董聯軍,反而跟董卓互相勾搭,總而言之,他就是與韓遂一同割據涼州的軍閥頭子。
後面開始說說歷史上的馬騰吧。
馬騰童年時家境不佳,靠着上山砍樹,把木材運送到城裏販賣,以此謀生。馬騰生得身材高大,面容雄壯,異於常人,性格賢良敦厚,因此得到很多人敬重。
中平四年(187),涼州刺史耿鄙徵調六郡兵馬,討伐以韓遂、邊章爲首,割據金城郡的涼州叛軍。馬騰抓住了這個機會,去應徵做了官軍,靠着自身勇力屢建軍功,當上了軍司馬。
次年(188),耿鄙率大軍前去討伐金城,在路過隴西時,軍隊發生譁變,隴西太守殺了治中從事程球和刺史耿鄙,然後改投叛軍,馬騰在這次事變中,也選擇了做叛賊。涼州叛軍聲勢浩大,進逼冀城(涼州州府及漢陽郡府所在地),漢陽郡太守傅燮在沒有任何增援的困境之中,拒絕了叛軍可給他生路的承諾,仍然選擇臨陣殉國。
——同樣身爲大漢官員,馬騰和傅燮相比,人品高低立判。
後來,隨着京師雒陽發生政變,董卓入朝秉政,董卓面對關東反董大軍的威逼,也試圖跟涼州叛軍和好,想借他們的力量來對付袁紹這幫人。——當時涼州叛軍的首領是韓遂、馬騰。
可是事不湊巧,初平三年(192),韓遂、馬騰正準備率軍前往長安赴命,卻聽聞董卓遇刺身亡的消息,於是韓、馬二人停駐在關中觀望長安形勢。
六月,董卓故將李傕等人攻破長安城,抓住司徒王允等人,成爲新一代的權臣。
電視劇《新三國》中的李傕、郭汜形象(請無視弱智臺詞)
韓遂、馬騰又開始與李傕聯絡,李傕給韓遂、馬騰封候拜將,以示安撫,韓遂便率軍返回涼州,馬騰則留在關中,開始經營地盤。
——可以說,在這時候,馬騰帶着父親馬子碩的期望,終於返回了自己的故鄉右扶風,他封侯拜將,也算是繡衣晝行,榮歸故里了。
初平四年(193),前涼州刺史種劭爲了報殺父之仇(種劭的父親種拂在李傕攻破長安時戰死),聯絡了一些反對李傕的漢臣合謀,其中包括馬騰。史書上記載馬騰參與的原因是:李傕沒有滿足自己的一些要求。
馬騰率軍進駐長安城外的長平觀,韓遂也率軍從涼州趕來助戰,李傕則派樊稠等人迎戰,馬騰戰敗,只得隨韓遂一同返回了涼州。
馬騰與韓遂還曾結拜爲異性兄弟,兩人很親近,可是這次回到涼州後不久,兩人因爲利益瓜分發生糾葛,居然反目成仇。馬騰先擊敗了韓遂,韓遂又去拉人來擊敗了馬騰,甚至把馬騰的妻子、孩子殺死。
時間到了建安初,許都漢廷派裴茂督關中諸將討平李傕,馬騰則趁這個機會退出涼州,再次返回了關中。
當時漢廷的執政者是司空曹操,曹操對馬騰這幫關中軍閥也是採取拉攏的手段,在建安四年(199),在官渡之戰前夕,漢廷任命鍾繇爲司隸校尉,對馬騰等人進行安撫。
當時官渡局勢嚴峻,馬騰等人也對“曹操和袁紹誰能勝出”也保持觀望態度。衆所周知,最後是曹操贏了,在建安七年(202),袁尚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聯絡南匈奴軍,進軍河東。在危急之時,鍾繇說服了馬騰站隊到曹操這一邊。
建安十一年(206),幷州刺史高幹也試圖擾亂河東,最終也是馬騰協助作戰,平定了叛亂。
在這段時間裏,馬騰算是終於洗白成了“大漢忠臣”,爲漢廷,爲曹操出了力。馬超作爲馬騰最信賴的兒子,他也在多次戰鬥中流過血,負了傷。爲此,曹操表彰馬超的功勞,還任命馬超爲徐州刺史,但是馬超沒有去上任。
建安十三年(208),大鴻臚段煨在許都病逝。段煨是涼州軍閥出身,在建安初,討平李傕後,他憑着戰功洗白,選擇入朝養老。現在段煨沒了,曹操又考慮選拔馬騰入朝,這件事說得好聽叫升官,實際上就是想奪下馬騰的兵權,逼他離開自己的地盤。
馬騰從打心底是不想這麼早就“下崗”的,但是鍾繇安排的動員工作做得很好,除了說客前去吹捧拍馬之外,還囑咐沿路郡府以最高禮節待遇安排馬騰的進京上任之旅。馬騰拉不下面子,就這樣半推半就地就去了許都,同時帶去了大部分家族的人。
馬騰當然也不肯輕易交出自己在關中的地盤,於是在臨走前,把軍隊和地盤轉交給了馬超。
一開始在關中,馬超與司隸校尉鍾繇也相安無事,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準備征討漢中張魯,鍾繇又一次開始給關中諸將做軍事動員,而馬超則認爲這是曹操想趁機奪下自己在關中的軍權,於是馬超聯絡關中諸將,甚至涼州韓遂一同起兵對抗曹操。
最終曹操親征關中,原本和平十多年的關中地區又陷入戰火之中,大量無辜百姓流離失所。在經歷了潼關之戰,渭南之戰後,馬超敗出關中,和韓遂又去了涼州。
此時馬超的所作所爲,拋開是否符合政治正確不講(從曹操角度看是反漢,從劉備角度看反曹就是扶漢),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經將身在許都的父親兄弟推向了死亡邊緣。
馬超在涼州又圍攻冀城達八個月之久,用承諾換來涼州刺史韋康出城投降,結果進城後言而無信,又將韋康殺害,做起了土皇帝。而曹操聽聞馬超不思悔改,繼續在涼州繼續作亂,便把身在許都的馬騰及其族人幾百口人全部處死,這也斷了馬超的後路。
建安十七年(212),馬超被韋康故吏楊阜等人算計,丟了冀城,失去根據地的馬超又只能投奔漢中張魯;在漢中,張魯部將又與馬超不容,馬超受劉備的使者李恢的指使,偷偷去了蜀地,投奔了劉備。
在劉備的領導下,馬超也參與了幾次對抗曹操的戰役,包括建安二十四年(219)的漢中之戰。劉備稱漢中王后,還封馬超爲左將軍,劉備稱帝后,馬超又升爲驃騎將軍,領涼州牧。
從軍職高低看,馬超似乎軍職地位超然,遠勝關羽,張飛,實際不然。在《三國志》中記載,馬超在劉備處有一些受制於人的故事。
例如,馬超爲了自保,出賣把他當朋友的彭羕;在《山陽公載記》裏,還有馬超受到張飛等人敵視的故事,如此種種,陳壽也明寫了馬超對劉備的擔憂(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畢竟張魯都聽過這句話:“連自己親生父親都不愛的人,又如何會愛你呢?”張魯對馬超心懷猜忌,更何況劉備呢?
第一,道義
可以說,得益於劉備集團的“季漢”屬性,馬超隨劉備征討曹操,從政治立場上看,馬超又成了“忠漢”之臣,說他叛漢,也只是許都(曹操)這邊的說辭,但是有一點:他因爲起兵反曹導致父親被誅殺的過失是無法洗白的。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則篡改了事件時間先後順序,寫成:馬騰參與策劃刺殺曹操,事情敗露後被殺,馬超爲了替父復仇,這纔在關中起兵反董。——於是馬超樹立起“忠臣孝子”的形象,也不會給劉備集團帶來污點了。
到底還是演義的影響力巨大,後人談及馬騰、馬超形象,第一印象都是演義裏的“忠臣孝子”,很少有人知道馬騰曾經做過叛軍的故事(非忠臣),更不知道馬超害死父親的故事(非孝子)。
第二,外貌
在演義中,羅貫中借劉備之口說出馬超的形象:獅盔獸帶,銀甲白袍,一來結束非凡,二者人才出衆。
再借着諸葛亮之口說馬超在羌人中有“神威天將軍”的稱號。
如此記載,便有了後人創作其形象的基礎,例如在光榮《三國志》遊戲中,馬超的立繪便是如此:
這種颯爽英姿可以比肩同樣一身銀色盔甲的趙雲了。
第三,武藝
在史書上,馬超也是頗有武勇之人,上陣殺敵,十分勇猛。但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還虛構了一場“許褚裸衣鬥馬超”的經典場景,說的是在渭南之戰時,馬超和許褚兩人約定出陣單挑,鬥了三場,兩百三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馬超回營後都對韓遂稱讚:“吾見惡戰者,莫如許褚,真虎癡也!”
此外,羅貫中還虛構了在葭萌關時,馬超與張飛單挑的故事,同樣也是三場,兩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
可是在民間對三國演義人物武力評價的諺語中,仍然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這裏馬超排第五,張飛排第六。筆者也不知道這排名根據是什麼,只能說是大家對馬超的喜愛多於張飛吧。
由此可見,民間百姓對馬超的喜愛之情當然是建立在《演義》故事基礎之上的,後來更有人爲馬超大唱讚歌。
在明代王同軌著的《耳談》一書,還寫過馬超顯靈的故事。大意是說明代人楊廷儀爲了給父親選墓地,侵佔了馬超墳,馬超託夢顯靈要求他放棄,楊廷儀執意不肯,最終被馬超靈魂報復,鬧得家破人亡。
現代有陳玉福著的小說《西涼馬超》,這故事內容是虛構的,全爲了迎合武威雷臺漢墓及本地旅遊而設計,並非是歷史故事。
在這篇小說裏虛構了馬超坐鎮涼州,一直到死於任上。其實歷史上,雖然馬超在蜀漢帝國曾被任命爲涼州牧,但這是遙領,因爲當時的涼州一直被曹魏帝國所掌控,馬超是不可能到涼州實地上做官的。
更簡單的道理:如果涼州爲馬超所掌控,那麼諸葛亮出祁山,又去奪涼州,豈不是自相矛盾?顯然作者是沒有按照歷史記載來編故事,而是自由創作,而且其目的是爲了打造金昌本地的旅遊事業,並說馬超有羅馬人的血統,並有綠色的眼睛云云。這顯然是小說家之言了。
再有現代人在網絡上發明出“馬超後人定居亞美尼亞”的故事。筆者追根溯源,也是發現在2006年在天涯論壇出現了一篇《亞美尼亞的姓氏“馬米科尼揚”的祖先是從中國來的》的帖子(據說是發佈於人民網),大意是說亞美尼亞人有一個“馬米科尼揚”的姓氏,按照本國史書記載是公元三世紀來自中國的馬姓人物。
作者是人民網的記者,他不懂考證,卻生拉硬扯地把馬抗附會成了馬超後人。
所謂“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馬超後人在亞美尼亞"的故事在網絡上越傳越神,因爲在正史上並未提及馬超家族中有馬抗這個人存在,所以各種把猜測當結論的都有。筆者檢索多篇洗稿網文,有說是馬超兒子馬承改名的,也有說是馬抗是馬超的從兄弟,甚至還有爲了支持自己的觀點發明出史料來騙人的,例如:
孫盛《蜀世譜》:馬超從弟岱,字伯瞻,騰兄翼之子也。父翼入許爲北軍中候,後還涼州,涼州亂,將親族數十西入。岱弟抗,隨翼西入,或至西海。——這就是編造的史料。
在這裏,要明確的是孫盛確實寫過《蜀世譜》,但這本書已經失傳,流傳下來的輯文中是絕對沒有這一條的。
考證起來也很簡單,在《三國志》中,馬岱的表字連陳壽都不知道,孫盛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如果孫盛知道,裴松之做注時爲何又不寫呢?
綜上所述,馬超在歷史上的形象並未有出彩之處,甚至揹負着“不孝”的惡名,爲世人所不喜;但在明清時期的小說家筆下,馬超華麗轉變爲“忠臣孝子”,其形象也得以美化,由於《三國演義》及戲劇等文化載體的傳播,世人更樂於接受馬超的完美形象,又有更多人爲其形象增光添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