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學校和家長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昨天,一場以“遇見未來,爲未來而教育”爲主題的研討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學生的學習力、思考力、想象比知識重要;眼界、境界與格局比能力更重要;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未來學校裏學生差異一定會越來越大,教育者需要接納包容不同的孩子,讓每一個孩子有不一樣的精彩不應該只是口號和標語,而要成爲教師員工共同默認的價值觀,成爲無需提醒的教育自覺。”

家長消解焦慮的祕訣是學會耐心“讀懂”孩子

作爲一個母親,也是一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劉莉莉教授直言:“我跟70%的家長一樣,會被孩子不理想的分數困擾,爲孩子才藝比拼憂慮,也爲孩子不敢自信與擔當而焦灼不安。”

一次,孩子學校佈置了一份德育作業,劉莉莉覺得“很簡單”:“可以寫個感悟,也可以做個小報,但沒想到孩子竟然拍攝了一段五分鐘的視頻。”從文案的設計、拍攝到後期製作、配音,所有的流程都由孩子獨自完成,這讓劉莉莉十分驚喜。但羨慕和敬畏孩子的成長之外,劉莉莉內心卻隱約在疑惑:這樣的技能,能轉換成考試的分數嗎?

她說,家長的焦慮在不斷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漸漸消解。其中的祕訣,便是學會耐心“讀懂”孩子。劉莉莉在不斷反思中總結說,家長的焦慮主要是源於對孩子期待值過高,擔憂孩子距離自己的目標期待值差得太遠。她認爲不能用家長自己的想象分析與構想孩子的未來,而是應該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孩子身上美好的東西,這些是教會家長不斷進步的“養料”。同時,要儘可能爲孩子提供豐富的生命體驗,進而發現孩子潛在的優勢潛能。作爲家長,應該在與孩子共同學習與成長中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教育要讓學生始終飽有充盈的內心和高貴的精神

“儘管未來有諸多不確定性,但就教育而言,我們仍然有可以確定的方面應對不確定的未來。”劉莉莉說,未來學校無論在空間環境和技術使用方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不變的是遵循教育的真諦,教育要讓學生始終飽有充盈的內心和高貴的精神。

立洋教育創始人李豔萍認爲,這是一個教育變革的年代,很多工作和學習正在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但她始終覺得人格、情感和善良,是不會隨時代改變而遭淘汰的。這與上海世外教育集團總裁徐儉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爲,不論社會如何變化,未來教育離不開教育的規律。“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而非簡單的知識灌輸。任何類型的教育都必須堅守道德素養和價值觀,應該讓學生善良、懂得尊重、能夠相互理解、團隊合作、講奉獻”。

學校要培養出怎樣的學生?徐儉用八個字概括:“幸福人生、奉獻社會。”作爲學校的舉辦者,徐儉期待從學校走出來的孩子都能腳踏實地,擁有將想法轉變爲行動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謀劃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能考慮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上海紐約大學中方招生辦主任周鴻也表示,符合未來時代需要的人才要具備這樣幾方面的能力:優異的學習成績、旺盛的求知慾以及將來作爲社會人需要的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等素質。

周鴻表示,精英教育是對未來高端人才培養非常重要的方法。學校教育不是一定要把學生培養成銀行家、企業家或政治家,而是培養成符合其個性特長的或在某個領域拔尖的人才。

因材施教就是要針對某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興趣愛好進行教育。“我們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達到他想達到的目標,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責任的人,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他將來幹什麼,都是成功人士,都是對社會有貢獻的精英人士。”周鴻說。


作者:張鵬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