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趣的是,同样家境相差悬殊,林语堂和廖翠凤却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而且相爱多年,恩爱如初。比起陈锦端,廖翠凤似乎更有主见,更勇敢,也更清楚自己看中林语堂是什么。

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吗?

《简爱》里是这么说的:

“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现实中,爱情可以不问是非对错,不食人间烟火,但婚姻终究要脚踏实地过日子。作为穷小子的林语堂,两次谈婚论嫁都是和富家女,可结局却天差地别。

一、门当户对,不仅包括家庭背景

林语堂的初恋,名叫陈锦端,他们是校园里的爱情,是青春最纯粹的美好。

那时,林语堂是校园里学霸级别的男神,他一个人连续四次登台领奖,创造了圣约翰大学的校园记录,是名副其实的校草。

那时,陈锦端是隔壁圣玛丽女子学校有名的才女,一手绘画技术出类拔萃。

两人的相遇,只因“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缘分。

只可惜,两人的家境相差悬殊。

陈锦端的父亲有多厉害呢?

他创办了福建造纸厂,厦门电力厂、淘化大同公司,福泉汽车公司,是厦门巨富,是虔诚的基督教竹树堂会长老。

这门婚事,遭到了他的反对,而且父命难违,无力回天。

失恋后的林语堂,久久回不过神,可连林语堂的家里人都不看好这场婚事,他的大姐对他恨铁不成钢:

 “你怎么那么笨,爱上陈天恩的女儿?今后你怎么养她,别痴心妄想了!”

家境悬殊,意味着经济实力的悬殊,更意味着家庭文化上的差异。

但家境悬殊,就注定是悲剧吗?

林语堂的第二段恋情,也是他此生唯一的一场婚姻,却打破了这个悖论。

二、家境悬殊,思想契合

真正的门当户对,从来不是仅指家境和财富,而是指思想和精神。

陈锦端的父亲反对女儿的婚事,并不代表他不看好这个年轻人。比起家境悬殊,他拒绝婚姻的理由很简单:林语堂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陈锦端的父亲还给林语堂说了一门亲事——邻居廖家的二女儿廖翠凤。

廖翠凤的父亲,是豫丰钱庄的老板,拥有属于自己的码头、仓库和地产,同样是厦门巨富之一。廖家的家境,和陈锦端的陈家不相上下。

有趣的是,同样家境相差悬殊,林语堂和廖翠凤却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而且相爱多年,恩爱如初。

廖翠凤和陈锦端不同,如果说陈锦端是温柔端庄的大家闺秀,那廖翠凤就是英气十足的富家女儿。

廖翠凤有多厉害呢?

她的家境很好,但却很擅长烹饪、缝纫等家务,而且和林语堂的大姐还是同班同学。

廖翠凤长得很漂亮,大眼睛、高鼻梁、端庄大方,勇敢果断。

订婚前夕,母亲对廖翠凤说:“林父只是一个牧师,林家是没有什么钱的!”廖翠凤则一脸轻描淡写:“那有什么关系?”

比起陈锦端,廖翠凤似乎更有主见,更勇敢,也更清楚自己看中林语堂是什么。

三、三观一致,是最好的门当户对

对于廖翠凤而言,她看中林语堂的才华,也看中他的人品。

订婚四年,林语堂在国外求学,而陈锦端也在美国攻读美术。那时,林语堂心中眷恋的人,依然是陈锦端,或者,林语堂的一生都给初恋留了位置,但他的人品让他不会逾越雷池。

后来,两人步入婚姻,结婚当天,林语堂烧掉了结婚证书。

“结婚证,只有在离婚时才用得上。”

他们的婚姻,很幸福。

廖翠凤做得一手好菜,清蒸白菜肥鸭、厦门卤面的味道是最好的,也吸引了他们很多朋友上门做客。

他们三观一致,林语堂是北大教授,廖翠凤是北大预科的英文老师。他们关系和睦,生了五个孩子。

陈锦端偶尔也会来做客,廖翠凤每一次都热情招待。

或许,对于廖翠凤而言,她自信、美丽,也相信丈夫对自己的爱,更尊重丈夫对陈锦端年少的爱。

三观相似的人,才能在婚姻生活中才能相处融洽和谐。

林语堂在心里给陈锦端留了一个角落,但他同样也是一位负责的丈夫。

陈锦端一生未嫁,在那个“父命难违”的年代,她没有廖翠凤的勇气,去反抗父母的命令,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也熄了追求爱情的火焰,一生专注美术。

真正的“门当户对”,是同舟共济,是携手人生,是身处谷底仍然不离不弃,是白发苍苍也依然眷恋对方。

林语堂和陈锦端,是年少的欢喜,是青春的纯净,但终究他们无法相伴;

林语堂和廖翠凤,是偶遇的缘分,是三观的契合,是相伴的一生。

门当户对重要吗?重要。

家境悬殊要紧吗?分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