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DC的電影就像守着急症室裏的心電圖,一個波峯接着一個波谷,撇開“病人”安危,心理素質不夠的粉絲估計先一步岔氣。這些年下來,DC也算是辦了一場向死而生的修行道場,堅守的信徒們大抵都是心大的硬漢,個個心如止水,堪比賢者。

以上都是戲言。

此前,《猛禽小隊和哈莉·奎茵》風評翻車,新的一年當頭給了DC宇宙一記悶棍,可謂開局不利,屬實令人失望。要知道,這可是在去年拍出《小丑》的DC,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

事實上,除了《小丑》,去年的DC產量和質量並重,搞出了《守望者》《黑袍糾察隊》《末日巡邏隊》等高口碑新劇,神劇《傳教士》四季殺青,也算善終。講道理,小隊翻車不應該啊;可事實往往就是不講道理,可能這就是DC吧。

電影丟的面子,還得靠動畫來挽回,也算是DC的祖傳技能。於是,《黑暗正義聯盟:天啓星戰爭》(以下簡稱《聯盟》)就這麼來了。

對粉絲而言,《聯盟》是一部令人興奮的動畫電影,注意,這裏的興奮有一個前提:你是粉絲。

對於路人觀衆,《聯盟》的魅力要折掉2成;你很可能在眼花繚亂的“英雄”出場和高密度的劇情流轉中迷失。一句話,若你不補一些前作(比如《閃點》《超人王朝》),樂趣會少了很多。

而以上這些,對粉絲而言,恰恰全是優點。

這裏,就歸結到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當我們在看漫改電影的時候,我們在看什麼?我們想看什麼?

答案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從漫威宇宙的流水線模式出發,第二個維度從以《小丑》《黑暗騎士》爲代表的精品路線出發。前者以龐大的人物數量構建出龐大的世界觀,最後鋪成一張圍繞IP而成的巨網,連接每一個人的錢包,成了吸金怪;後者以既有成功的漫畫人物形象,深入挖掘,魔改劇情,以舊換新,構建一個類似同人的產物(此同人與既有世界觀高度結合,難分彼此),衆人在激動中喪失理智,紛紛掏錢。

從創作角度而言,前者就像是個互聯網產品,各人分工明確,依照數據不斷優化,導演的作用非常低;後者更像匠人藝術,風格化明顯,強烈依賴導演、製作團隊的統籌把握,沒有數據優化,屬於一錘子買賣。——插一句,《海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風格化。

從商業角度而言,這兩條路線殊途同歸,並沒有高下之分,其核心理念就是:在滿足漫畫粉絲的基礎上,最大可能的擴大IP的商業邊界,讓更多的人爲此掏錢,買票進影院。

去看看影史,多數失敗的漫改(遊戲改)的電影,都是既沒討好粉絲,又沒抓住小白,最終慘敗。

結束以上分析,再讓我們回到《聯盟》。

《聯盟》角色繁多、設定大膽,以血腥、誇張的鏡頭表現力,講述了一個簡單、粗暴、緊湊的太空殖民、反殖民故事。

整個故事悲壯慘烈。平時刀槍不入的超級英雄們頃刻置身太空絞肉機,在斷肢、流血中,定義了“黑暗聯盟”的精髓,這簡直是一場夢魘。

這場夢魘從開局延續到結束。

注意,以下開始劇透,不想看的自行跳過。

劇情一上來就直入主題,超人一拍腦袋,全員衝鋒達克賽德,其戰略思想大致是:犯我地球,雖遠必誅。然後,超人日常性被“氪”,老爺滿門遇害,海王被分屍,媚拉遭虐殺......正義聯盟開局團滅。

痛定思痛,兩年之後,聯盟殘部再次集結地球,在工具人阿康的帶領下,兵分兩路,一路誘敵深入,一路直殺總部,又是一輪激戰,分屍衆英,死傷無數;隨後,老爺覺醒,超人重拾戰力,先是合體三宮,化身牛頭黑崎一護,大戰達克賽德。

不想力有不逮,超人再變本尊,繼續鏖戰;最後,鋼骨掌控全場,三宮犧牲小我,甘當殿後,在二者的掩映下,聯盟殘部迅速跑路,回到千瘡百孔的地球。眼見世界如此殘破,衆人驚呼這該如何是好?不急,給閃電俠打一針雞血,跑出個閃點,世界再次美好。

可以看到,《聯盟》的故事確實令人亢奮,整體策略靠向《復聯4》,其完成度之高,令人讚歎。只是,由於人物過多,劇情太擠,電影篇幅不夠,整體有點侷促,在劇情流轉上,如蜻蜓點水,許多細節被草草搪塞。

但是,《聯盟》無疑是成功的,各大網站的數據不會說謊。其策略既滿足了漫畫粉絲們的情懷,也抓住了廣大羣衆窺探萬花筒的心理。此策略放到真人電影上,再結合DC漫畫自身的特性,對DC而言,未嘗不失爲一條妙計——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