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山西省五臺縣成立了一支游擊隊,活躍在該縣西北部與代縣、繁峙縣、崞縣交界的地帶,承擔徵糧、徵兵,襲擾日僞軍、破壞交通、割電線、攔截日僞軍運輸物資,襲擊敵人炮臺、據點等任務,給駐晉日僞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後來這支游擊隊被編入八路軍晉察冀邊區二軍分區四團特務連,雖然有了編制,但這支部隊的戰鬥和生活條件都異常艱苦。

首先是武器極爲簡陋,人均分不到一支槍,手榴彈倒是每名戰士分了三個,但其中一個是用泥巴和木頭做出來的假手榴彈,只能用來嚇唬一下敵人。

其次是生活非常艱苦。平時每天的主糧就是小米飯,每週能喫上一頓莜麥面,就算是改善伙食了。菜當然也好不到哪去,最常喫的就是鹽水煮山藥蛋片,有時甚至就是白煮的,連鹽都弄不到。

春夏時節,戰士們就去地裏拔野菜喫,什麼灰灰菜、馬齒莧、豬耳朵等等,只要老百姓說什麼野菜可以喫,戰士們就去地裏拔。過了一段時間,老百姓開玩笑說:“唉呀,我們村的野菜幾乎都被你們給拔光了呢!”

由於伙食太差,營養跟不上,很多戰士餓得面黃肌瘦,嚴重影響連隊戰鬥力。連長陳光合、指導員江見武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1940年春節,特務連在五臺縣耿鎮一帶整訓。爲了改善生活,連陳光合、江見武便讓司務長紀小堂想方設法去採購一些肉食,可是當地羣衆生活都很貧困,根本無肉可買。

一天,紀小堂偶然經過屋腔村一處農舍,發現院子裏拴着一頭瘦得可憐的牛,看樣子是病得很厲害,於是他走到院裏問主人是什麼病。

戶主是一位姓魏的老漢,他也說不清楚牛到底是怎麼回事,並表示準備把這頭牛賣掉,至少還能換幾個錢。牛要是病死了,日子就過得更艱難了。

紀小堂一聽,便說他買了算了,經協商,給了魏老漢一些錢,魏老漢還挺滿意。

紀小堂把牛牽回去,讓炊事班給全連改善伙食。炊事班長田大力殺完牛後剝皮時,卻發現一件怪事——牛皮上密密麻麻全是窟窿,就像雨點一般。

田大力嚇了一跳,牛也不敢碰了,趕緊把紀小堂等人叫來。有個戰士看了頭皮發麻,說這些窟窿看樣子是蟲蛀出來的,這牛肉恐怕不能喫。

紀小堂也覺得很奇怪,便把這事報告了指導員江見武。江見武是個老紅軍,參加過長征,見多識廣。他跑來一看,臉上卻露出了微笑,一邊搖頭一邊說:“你們都小看這頭‘病’牛了!”

接下來,江見武讓田大力先把牛皮繼續剝掉,然後再給牛開膛破肚。等田大力把牛的內臟都拿出來擺在空地上,江見武忽然蹲下身子,在一堆牛肝牛肺中摘出一個東西。這東西比雞蛋還大,呈黃褐色,還泛着微光。

田大力、紀小堂等人看到這一幕,都感到很驚奇,紛紛問這到底是啥。江見武把那東西遞給紀小堂說:“這可是個寶貝,牛黃啊!”

紀小堂一拍腦袋,喜滋滋地開玩笑說:“牛黃可是名貴藥材呢!我說我會買東西你們不信吧,其實我早就一眼看出這頭牛不同尋常了!”衆人一陣鬨笑。

紀小堂當即親自換上便裝,把這顆牛黃送到五臺縣城一個大藥鋪,換來了一大筆錢,相當於買下這頭牛所花的錢的三十多倍。更讓紀小堂喜出望外的是,藥鋪的掌櫃還告訴他,牛肚子里長了牛黃之後,會變得非常瘦弱,但並不是什麼大病,牛肉仍然是可以食用的。

回到連部之後,紀小堂馬上讓炊事班做牛肉湯喝,給全連指戰員好好改善了一下伙食。

把牛賣給紀小堂的魏老漢得知此事後,後悔得不得了,說如果早知道牛肚子裏有牛黃,他是決不會賣的。爲了軍民魚水之情,江見武和連長陳光合指示紀小堂,把賣牛黃的大部分錢交還給魏老漢。

此舉讓魏老漢心裏非常過意不去,又給八路軍特務連送來一頭能耕地的好牛。連首長謝絕了魏老漢的好意,因爲他們深知,耕牛就是農民的命根子,耕田種地根本離不開它,部隊不能因爲改善生活而屠宰耕牛。

經連首長和紀小堂的再三勸說,魏老漢才把耕牛拉了回去。他被八路軍這種深深感動了,逢人就把這件事到處宣傳,在當地羣衆中產生了積極的反響。

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後面還有更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一個月後,特務連前往五臺縣城攻打日僞軍設在城西的黃牛堡據點,由於武器落後、敵衆我寡,首戰即告失利,造成了不小的傷亡,特務連暫時撤了出來。

巧的是,魏老漢當時恰在五臺縣城走親戚,他得知這一情況後,當即找到在黃牛堡據點當僞軍班長的外甥(這件事魏老漢此前從未向外人提起),經他一番連罵帶勸,外甥答應給八路軍做內應。沒過多久,特務連在魏老漢外甥的幫助下,果然一舉拿下了黃牛堡據點。

後來,魏老漢的外甥和小兒子都參加了八路軍,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屢立戰功。這段因賣牛而結緣的軍民魚水情也成爲抗日戰爭期 間的一段佳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