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古代人的壽命其實是比較短的,畢竟醫療技術不發達,活的時間也就少一點了,所以很多事情都在提前,比如說結婚生子都是如此,晚婚晚育的話,等你死的時候,連對象都沒有,所以在古人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當了爹,後面還跟着一大串兒孩子。不過,在古人裏面,生孩子最多的應該就是皇帝了吧,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孩子自然也不會少。

乾隆是活了八十八歲的,一直活到了快十九世紀,其實在這麼多的皇帝之中,能夠活的超過八十歲的有幾個?非常少,武則天可能大家沒有想到,八十一歲,那個委曲求全的趙構,八十,梁武帝,八十五歲。乾隆真的是絕無僅有的。乾隆1799年離開人世,當時已經89歲。清朝皇帝中生子最多的就是康熙帝了,但是九龍奪嫡的悲劇也就說明了,兒子多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乾隆有17個兒子,要知道,乾隆皇帝的兒子有一半都是十分優秀的,在這些人當中要選一個繼承大統,還是有點難度的。不過乾隆也是非常的可憐,乾隆在位時,兒子有很多,可是大多數都早早的夭折,有的剛出生連名字都還沒取就死了,有的因爲得了惡疾而死,嘉慶作爲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他出生以後前面的十四個兄長已經夭折過半。

永琰出生時,14個長兄8個死了,就連乾隆最寵愛的永琪也在幾年後英年早逝,皇子選擇範圍越來越小,最初排行靠後的永琰並沒有被列爲考察範圍內,但這樣情況下的乾隆不得不放下曾經的祖制,從年幼的庶出的皇子中挑選。當乾隆要立太子的時候,最好的人選只有兩個人,一個就是嘉慶,另一個是永瑆。永瑆自小就比嘉慶聰明伶俐,很有才華。但是乾隆反而立了資歷平平的永琰爲太子。永琰性格忠厚老實,做事也規規矩矩的,重要的一點是他對乾隆說的話言聽計從。乾隆雖然在晚年,不止一次提出要退位,但是從心底他仍戀眷權力,因此,放棄永瑆而選擇對自己聽話的永琰,可以讓他在有生之年繼續掌管朝政。所以,乾隆最後還是選擇了很好掌控的永琰做太子。另外乾隆不立永瑆做太子,還有一個原因,永瑆是一個有看法的人,性格鮮明,但是永瑆卻受漢文化影響太深,一副名士作派,反而厭憎老祖宗的騎射,氣得乾隆罵他忘了祖宗根本。不僅如此,他還超級摳門,成天帶頭喝粥就是爲了省錢,乾隆認爲他不具備做皇帝的氣魄。後來嘉慶繼位之後,乾隆還是在把控朝政4年,直到他去世嘉慶才接過了皇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