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敢於設想也許我是一個藝術家

  文|Yogen(上海)

  編|蘭禮(上海)

  很少有導演如此天才地使用大銀幕;

  也很少有導演一以貫之賦予他影片中的角色以

  史詩般的悲劇性格:

  勇氣、高貴、敏感、脆弱、痛苦。

  只有大衛·裏恩。

  大衛·裏恩

  1908.3.25-1991.4.16

  1908年,電影即將成爲英國市民娛樂中不可或缺的新成分,電影院被陸續建起來,並且有着不可阻擋的勢頭。一切在改變卻又平靜如常,沒有人會給南部郊區一個籍籍無名的村莊裏新生的男嬰更多關注。

  如同毫不起眼的村莊,裏恩在這裏度過了他平淡的童年,20世紀初的英國,最普通卻又最讓電影愛好者羨慕的一代。劇院中的無聲電影,黑暗中滋生神祕,裏恩出生於這樣的時代,他們敬畏電影院如同這藝術殿堂裏有神明,在他們眼裏,電影院甚至比宮殿更宏偉——租金比電唱機的價格還要便宜,屏幕卻比電視更方便。

  再後來,裏恩入學,對自然和攝影的興趣日漸濃厚,19歲時進入高蒙電影公司。

  現在,裏恩的經歷已是一段傳奇。電影作爲工業線上的產品,直接面對基於經濟效益(票房)的市場評估和基於美學價值的從業者評論,然而,裏恩的電影常常能兩者兼顧,同時得到奧斯卡的青睞和市場發行的成功,獲得電影史上很多導演無法到達的地位。

  對於裏恩的評價,“獨斷、專制”是常見的詞語。然而,在成爲一位譽滿歐美的導演之前,他的職業生涯起步於合作(對於他本人和合作人而言大概都是一段折磨的回憶)。最初他是一位剪輯師,後來開始執導電影,前四部都與Noel Coward保持密切的合作。在大都數時候,“嚴謹”根植於裏恩的生活細節中,這也許來自幼年時嚴格的家庭教育。

  對於大衛·裏恩的讚譽從《阿拉伯的勞倫斯》開始。如果你曾看過他的電影,怎麼能忘記這樣的畫面?

  湛藍的眼睛,身着飄逸的白色長袍,腰間繫着金色腰帶和匕首,背影似乎要融入沙漠的勞倫斯……

  電影重塑我們的視覺體驗,在大熒幕上才能出現美的奇蹟。悲哀的是,若干年後,裏恩秉持的美的教義,被觀衆和市場逐漸拋棄。他死於1991年,那時iPhone還沒有出現,是不是應該謝天謝地。

  裏恩在文學作品中尋找藝術感,在電影中執着追求美學上的自由。經濟上的成功、好萊塢資本的青睞,都讓他獲得很多導演都不具備的藝術創作自由。

  裏恩畢生的作品,都呈現爲一種連貫的風格,一個具有個人世界觀的作者導演,即使他的電影畫面、結構、敘事方法和傳達的感覺並非獨一無二。

  你可以把裏恩和同時代的其他電影製作人作比較:他早期的黑白圖像與雷克斯·英格拉姆(裏恩非常敬佩的一位導演),他的“浪漫”風景與希區柯克,他的史詩敘事與安東尼·曼,他經濟上的成就與雷諾阿,他不斷爭取在電影中呈現自我與其他所有的獨立電影製作者……

  即使這樣,在所謂的電影階層中尋找裏恩的位置是不容易且沒有意義的。克勞德·夏布羅爾(Claude Chabrol)曾表示,他和裏恩是僅有的爲了拍攝一個電影畫面,願意“永遠”等待完美落日的導演,但他的“永遠”是幾天,而裏恩是幾個月。

  但裏恩對自己永遠謙虛。他常常談起自己在拍攝時的猶豫不決,他的敏感和脆弱,他對完美的追求和對自我的懷疑,有時也責備自己在前期花費太多時間,卻把籌備工作弄得一團糟。對待電影,他是如此小心翼翼,他在1947年就寫了一本關於電影技術的書,但卻在工作了50多年以後,才認爲自己可能是“一個藝術家”。

  最終,無論是剪輯師的經歷還是個性怪癖,都無損於他事實上對電影的饋贈:一生創作了十六部影片。

  在裏恩導演生涯的前十年(1942-1952),他完成了九部電影的創作,卻又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裏,只交出了七部作品。這部分是由於電影產業的轉變,隨着預算增加和拍攝日程的延長,對於任何一位導演來說,一年完成一部作品都是很困難的。但即使如此,依然有很多導演在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期間,保持每年創作一部電影的速度。對於裏恩來說,他的前期準備就耗時數月至數年不等,而花在拍攝上的時間從數週延長到數月。很少有導演兩部作品之間的間隔長達14年,但裏恩在1970年交出《雷恩的女兒》之後,直到1984年才完成《印度之行》。他花了6年時間準備一部根據康拉德小說《Nostromo》改編的電影,卻在拍攝計劃開始前的幾周死於癌症,這也是他最後一部未完成的影片。

  裏恩在電影行業樹立傳奇的地位,僅僅用了8年時間,從1957年的《桂河大橋》,到1962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以及1965年的《日瓦戈醫生》,三部影片在全球獲得豐厚的票房收入,贏得21項奧斯卡獎項,但這些還不足夠讓他成爲出色的偉大的導演。因此,從1957年至今,裏恩被認爲是具有紀念意義的電影製作人。

  《桂河大橋》和《阿拉伯的勞倫斯》是男性的世界,即使是《日瓦戈的醫生》,也旱見女性出場,一直以來,裏恩被認爲在男性個人英雄主主義精神上傾注了更多筆墨。事實上,裏恩執導的最後兩部電影的主要角色都是女性,甚至在他的十六部電影中,至少有七部以女性爲中心——《相見恨晚》(1945),《深情的朋友》(1949),《梅特林》(1950),《霍布森的選擇》(1954),《豔陽天》(1955),《雷恩的女兒》和《印度之行》。

  裏恩的電影主題,或者說世界觀,是通過影片中的男女角色呈現的。雖然是不同的電影,但那些角色具有精神上的相似性,即使相隔40年也能讓人從中窺之一二。他們的名字可能是Laura Jessen, Mary Justin, Maggie Hobson, Jane Hudson,男人或女人。裏恩電影的主角大多具有史詩般的造夢者色彩,他們期望世界如他們所希望的那樣改變。當其他人爲他們的夢想而死,或者受到親人反對時,他們也會質疑自己。那些想改變世俗世界的人,往往被命運賦予悲哀的結局。

  裏恩所塑造的角色身上宿命般的不幸,大多是由於其本身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缺陷,這導致他們無法看清眼前的事實。

  在《桂河大橋》中,無論接受了多少關於紀律、協作的教育,尼克爾森的戰友或者敵人,都無法真正理解他建造大橋的動機。

  在《雷恩的女兒》中,羅茜·雷恩對浪漫的渴求被她未來的丈夫簡單概括了出來:“你看到一枚硬幣大小的鏡子,卻把它誤認爲太陽。”查爾斯接着說:“我讓你知道了拜倫、貝多芬,但我不是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我只是我自己。”

  羅斯賦予她的老師浪漫色彩;尼克爾森賦予手中的工作浪漫;勞倫斯所在之地,沙漠也變得浪漫起來……然而對於這些角色來說,浪漫主義約等於危險。裏恩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呈現的主題,是一個人如史詩般波瀾壯闊的沉浮的一生。裏恩曾說:“我首先是對故事和故事裏的人感興趣,但是我想,能被人們記住的,應該是圖像而不是對話。這就是我爲什麼喜歡畫面。”裏恩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視覺風格,他通過一幀幀畫面來展現故事進展和人物性格。(但這也是被安德魯·薩里斯詬病的“太少的文學氣質和過度的視覺傾向”。)

  裏恩的工作方法有跡可循,因爲他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記錄,並且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似乎也沒有發生什麼改變。在劇本階段,他早期的合作者之一羅納德·內梅(Ronald Neame)觀察到:“裏恩在讀劇本的時候,對每一段對話,甚至每一行描述都會一一深入研究,直到劇本最終確定。”他最後一位合作伙伴羅伯特·博爾特(Robert Bolt)說:“關於劇本我們一共重寫了四次,直到我們自己滿意。當然,最終必須讓大衛對此滿意。”

  在裏恩的電影中,是什麼在聯繫着奧利弗(霧都孤兒)、勞倫斯,以及其他電影中的角色呢?大概是從勞拉口中、像女王一樣說出的那句話:“我不認爲這種暴力和痛苦會發生在普通人身上。”

  這也是裏恩的領域。內心的痛苦是他唯一能長期忍受的(來自身體上的痛苦太多了)。在寫給長期合作者Robert Bolt的一封信中,裏恩說:“藝術是人類逃離的出口。”但是一次又一次,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聽見了出口被關閉的聲音。

  確實,裏恩做不到客觀:他儘可能地探索,如果有什麼阻止他走得更遠——他的國家,他失去的信仰,或者僅僅是別人說的“大衛沒有幽默感”這樣的事實——他也儘可能剋制故事中的私人情感了。

  “我想要和人們交談,但最後我還是交給了攝像機。”裏恩承認,《阿拉伯的勞倫斯》與其他影片不同,因爲從任何維度看,勞倫斯都不是一個普通人,還因爲,正如Sandra Lean所說:“沙漠似乎讓他忘記了他是英國人。”

  裏恩的大部分優秀影片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工作室拍攝,回家但情緒卻深陷於電影之中,在維多利亞火車站的酒吧徘徊,等待最後一班火車,心碎地回家。“那些巨大的門慢慢關上,你待在黑色的礦井裏。”裏恩說:“但是我喜歡太陽。”

  當裏恩拍攝《阿拉伯的勞倫斯》,他想讓我們所有人都有一種在沙漠裏的感覺。他是屬於另一個時代的人,當蒸汽驅動火車,我們再隧道中也能處理工作,這些都無法阻止他想通過畫面讓觀衆知道我們坐在哪裏。他當然知道電影院如何工作,也知道如果想拍攝《大閱兵》這種龐大的電影,你不得不陷入資金困境。在他接受電影終生成就將的演講中,他懇求“財務部門的那些傢伙”保護新一代的電影人,讓新人們去冒險:“如果我們不這麼做,電影將式微,被電視替代……”

  即使屏幕越來越小,也願電影不會老去。

  Reference:

  1.David Lean, https://sensesofcinema.com/2004/great-directors/lean/

  2.Master and Commander,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08/03/31/master-and-commander

  3.The epic legacy of David Le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08/may/04/features

  -FIN-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李小龍、侯孝賢、貝拉·塔爾、大島渚,五月收藏指南

  《霍華德莊園》:恬淡典雅,令人心醉

  拉斯·馮·提爾:重登善惡的彼岸

  今年最浪漫電影,我們時代的愛情神話

  威尼斯電影節評論:《關於無盡》

  如何優雅地打開《映像研》

  萬字長文回顧創作生涯,作者是奉俊昊本人

  請爲深焦口碑榜投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