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時期,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春秋戰國時期吳、楚兩國對於荊襄之地的初步建設,再到南宋時期中國古代封建經濟重心南移任務的完成,前後差不多經過近千年的時間。


南方地區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發展的初期一直沒有處於中央統一王朝的經濟建設重點關注對象之內,這是有其歷史根源的。這種歷史根源也是多方面綜合造成的:


【技術碰撞】戰爭導致人們流離失所,爲何帶動了南方的經濟?

大量的北方人口因爲受到戰亂的影響不得不選擇離開自己的家鄉,開始南遷到南方地區,他們都是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人,他們的到來爲南方農業生產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其實江南地區人口的增加早就從西漢末年的中原動亂就已經開始了,東漢時期的江南地區人口已經漲到了1053萬口,這比西漢時期翻了一番還要多。到東漢末年時期由於北方黃河流域的烽火連煙,廣大北方民衆流離失所,在該時期的幾十年中南遷的北方人口就達到了150萬口之多。


北方人口引進而來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耕種技術,使得江南地區的糧食作物生產大幅度提高,並且這種技術

【農業發展】走出大山,才能展望新世界

征服山越人標誌着吳國政權對於江南地區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這種長時間的流血戰爭在今天看來是十分殘酷的,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會不一樣。

山越人雖然早就受到漢人影響,但是長期生活在大山之內,其所吸收的先進生產技術根本沒有地方施展,吳國通過武力手段讓他們走出大山,一定程度上開闊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眼界。



【工商發展】手工業和造船業,使得南方經濟劃了“時代”

公元225年,吳國統治者孫權就已經將軍工製造業的重任佈置給了江南地區的官營手工業作坊、隨着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百姓的生活也開始十分注重質量的提升,江南地區生產的銅鏡,尤其是會稽郡的銅鏡製作精美,工藝成熟,在今天的考古中仍有發現。


江南地區的瓷器十分注重工藝,像釉色、胎質、溫度、裝飾紋路等等都是非常考究的,不過像瓷器這種較爲貴重並且具有身份象徵的手工業工藝品在吳國時期並沒有得到普遍,大部分集中在宮廷和官宦之家當中。

造船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吳國海上貿易和外交的進步,臺灣在漢魏時期被稱爲夷洲,孫權曾經命令大規模的商船前往進行了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230年衛溫等人奉命到達夷洲,這是大陸與臺灣產生交集的最早記錄。


評價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中心的並不是長期獨立發展的,就像東漢末年時期,作爲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關中地區大亂,這些文明的種子開始向南方地區播撒,最終使得南方步入了先進的文明社會。

吳國對於南方經濟的開發這也是一個政權想要在當時天下混亂的政局中生存下來的必要過程,吳國雖然在三國勢力當中比蜀國強大一些並且有着長江天險可守,因此短時間不會遭遇到曹魏政權的兼併。

南方地區能夠在吳國政權統治之下迅速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