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名叫正定縣,位於今天河北省西南部冀中平原上,看着這名字您可能不知所以然,但提到它的古稱常山,我想大家絕對耳熟能詳,三國最具人氣武將趙子龍按民間傳說的“常山趙子龍”說法推算就是這裏人。
今正定縣所管轄區域,將時間使勁的往前推,在春秋時期歸屬鮮虞國,而因鮮虞國立國的本體民族是華夏族與各少數民族結合的混合體白狄族。
在當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主流意識原則中,鮮虞國一直被華夏族各國視爲心腹大患,最終在公元前489年晉國滅掉了鮮虞國,但鮮虞人趁戰國初期三晉分家的亂局重新立國了中山。
再後來中山國於前296年被趙國滅了,最後秦始皇橫掃六國,趙國被秦國抹殺,今正定縣成爲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的東垣縣。
後來秦始皇下令南征百越,爲華夏大帝國開疆拓土,從這裏走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小夥子趙佗,他當時以遠征軍副統帥身份開赴原楚國南境——百越之地。
戰事結束後,爲了鞏固大秦帝國在百越之地的統治基礎,將其完全納入華夏帝國板塊,趙佗跟大多數遠征軍將領一樣,選擇了留在百越之地,安撫當地百姓,以及傳播先進的華夏文明,那個時候趙佗任龍川縣令。
再後來中原因爲秦二世的暴政大亂,看似強大無比的大秦帝國轟然倒下,失去了中央政府的節制,爲保一方平安,不涉入中原混戰,病重的南海郡尉任囂,臨終前給予趙佗必要時候割據立國的權限。
趙佗受命後先是派遣斥候偵查中原情況,在得知秦國快完蛋的現狀後,爲了實現自己的稱王野心。趙佗下令封住了所有南海郡北上中原的路口。
然後搞了場換血運動,將原秦朝舊臣統統收拾掉,由此確立了他在南海郡的絕對權威。當權力足夠穩妥之後,趙佗於公元前204年宣佈建國南越,自稱“南越武王”。
那個時候由於中原依舊處於混戰之中,沒有任何中原勢力有能力和時間去理會趙佗在幹什麼,因而趙佗成爲了中國第二個用帝號立國的人。後來劉邦立國大漢,趙佗出於對漢朝國力的恐懼,選擇自降位置成爲漢朝分封的諸侯王。
但趙佗在國內依舊行帝王禮儀,而劉邦考慮到與民生息的國策,也就沒有動兵戈,默認了趙佗的存在,就這樣趙佗舒舒服服當了數十年的土皇帝,活到了100多歲,成爲中國唯一過百歲的“帝王”。
如今隨着越南經濟的飛躍發展,在歷史學術界出於強化本國民族自豪感的需要,開始出現了一些“本末倒置”的聲音,譬如越南曾是南越國一部分,那南越國的歷史就是越南的歷史,並將趙佗視爲越南歷史上偉大的王。
出於“祖先崇拜”對於趙佗的出生地河北省正定縣越南部分狂熱民族分子將其奉若聖地的朝拜。(袁載譽)
配圖來源網絡,沒發現版權申明,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
參看資料:南越開拓先驅--趙佗 胡守爲 - 廣東人民出版社 - 200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