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1142年1月27日)除夕夜,宋高宗趙構下令賜死岳飛,一代名將慘死風波亭,時年39歲。
關於岳飛之死,原因很多,究其主因,普遍認爲有兩點。第一,猜忌武臣,是大宋朝的傳統政策。早在宋太祖趙匡胤時代,就將全國的正規軍分別劃歸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兵司三衙掌管,但明令規定他們無調兵之權,調兵之權由樞密院掌控。這樣,三司一院互相牽制,就從根本上消除了武人專權的制度。但是靖康之亂以來,政府正規軍的編制基本被打散,在戰爭中建立起來的軍隊都是統軍將領的私人武裝,只聽命於主將,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有“岳家軍”、“韓家軍”、“劉家軍”等。
宋高宗趙構迫於大敵當前,承認這些軍隊的合法性。但隨着抗戰的深入,武將的權力不斷膨脹,趙構也就越來越坐臥不安,他無法容忍本朝傳統國策發生改變。
第二,淮西事變,更讓趙構對這些統領軍隊的將帥產生不信任感。紹興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軍隊原隸屬劉世光所部的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殺死朝廷監軍官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百姓十餘萬投降金人。淮西事變,使趙構加深了對軍隊的不信任感,促使主戰派張浚離開了政壇、議和派秦檜當上了宰相,使岳飛由信任到受猜忌。
當然,從對岳飛的不信任,到岳飛被殺,這中間還有一個很長的過程。手握重兵的岳飛,其實也知道皇上對他有猜忌,但岳飛性格耿直,爲人單純,他覺得他的心是實的,一心報國,別無二心,全然不知韜光養晦。豈不知,官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作出的決策也就不一樣。其實,與岳飛相比,趙構面對殺父、奸母、囚兄、滅國的金國,更有着深仇大恨。與此同時,更爲重要的是,趙構的心裏還有一塊傷疤不願人提。這一傷疤就是他不能生育的隱情。
公元1127年,趙構在金兵的追擊下南逃揚州。一日,趙構忙裏偷閒,剛準備與宮中美人“放鬆”一下,忽報金兵已追來,驚嚇中趙構從此落下了不舉的毛病。而在此前,趙構唯一子嗣年僅3歲即亡。無子嗣繼承他的皇位,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不僅是莫大的悲哀,更是一大恥辱。不得已,1132年,趙構祕密地從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中,選擇了兩個年幼的孩子,即趙昚(shèn)、趙琢做養子。可是趙構遲遲不確定立誰爲太子,顯然他是對自己的生育能力還抱有希望,他在充滿希望地等待着。
1137年,岳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欽宗(趙構的哥哥)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爲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岳飛卻義正辭嚴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可風,岳飛在政治上十分幼稚。高宗受驚嚇而不舉,對這個問題本來特別敏感,也很是煩惱,所以極怕人提起。可岳飛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建議高宗早立太子。據張戒《默記》記載,1135年正月,忠心耿耿的岳飛又一次不請自來,密謁趙構,也不看皇上臉色,就直言趙構速立太子。可這次趙構實在覺得太傷自尊,忍無可忍,怒斥道:“卿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事後,趙松一定在想:“我後宮佳麗無數,你岳飛怎麼知道我不會再生兒子?岳飛可惡,我必殺之!”
可見,自以爲忠心,卻不揣摩上意,一再揭趙構那密不示人的“傷疤”,讓趙構大傷自尊,是這位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走上絕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