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1142年1月27日)除夕夜,宋高宗赵构下令赐死岳飞,一代名将惨死风波亭,时年39岁。
关于岳飞之死,原因很多,究其主因,普遍认为有两点。第一,猜忌武臣,是大宋朝的传统政策。早在宋太祖赵匡胤时代,就将全国的正规军分别划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三衙掌管,但明令规定他们无调兵之权,调兵之权由枢密院掌控。这样,三司一院互相牵制,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武人专权的制度。但是靖康之乱以来,政府正规军的编制基本被打散,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军队都是统军将领的私人武装,只听命于主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岳家军”、“韩家军”、“刘家军”等。
宋高宗赵构迫于大敌当前,承认这些军队的合法性。但随着抗战的深入,武将的权力不断膨胀,赵构也就越来越坐卧不安,他无法容忍本朝传统国策发生改变。
第二,淮西事变,更让赵构对这些统领军队的将帅产生不信任感。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世光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朝廷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淮西事变,使赵构加深了对军队的不信任感,促使主战派张浚离开了政坛、议和派秦桧当上了宰相,使岳飞由信任到受猜忌。
当然,从对岳飞的不信任,到岳飞被杀,这中间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手握重兵的岳飞,其实也知道皇上对他有猜忌,但岳飞性格耿直,为人单纯,他觉得他的心是实的,一心报国,别无二心,全然不知韬光养晦。岂不知,官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作出的决策也就不一样。其实,与岳飞相比,赵构面对杀父、奸母、囚兄、灭国的金国,更有着深仇大恨。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赵构的心里还有一块伤疤不愿人提。这一伤疤就是他不能生育的隐情。
公元1127年,赵构在金兵的追击下南逃扬州。一日,赵构忙里偷闲,刚准备与宫中美人“放松”一下,忽报金兵已追来,惊吓中赵构从此落下了不举的毛病。而在此前,赵构唯一子嗣年仅3岁即亡。无子嗣继承他的皇位,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不仅是莫大的悲哀,更是一大耻辱。不得已,1132年,赵构秘密地从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中,选择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即赵昚(shèn)、赵琢做养子。可是赵构迟迟不确定立谁为太子,显然他是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抱有希望,他在充满希望地等待着。
1137年,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京立钦宗(赵构的哥哥)之子,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当时同行的随军转运使薛弼就劝他,作为在外领兵的武将,不应该在这样的问题上发表意见。岳飞却义正辞严道:“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可风,岳飞在政治上十分幼稚。高宗受惊吓而不举,对这个问题本来特别敏感,也很是烦恼,所以极怕人提起。可岳飞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建议高宗早立太子。据张戒《默记》记载,1135年正月,忠心耿耿的岳飞又一次不请自来,密谒赵构,也不看皇上脸色,就直言赵构速立太子。可这次赵构实在觉得太伤自尊,忍无可忍,怒斥道:“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事后,赵松一定在想:“我后宫佳丽无数,你岳飞怎么知道我不会再生儿子?岳飞可恶,我必杀之!”
可见,自以为忠心,却不揣摩上意,一再揭赵构那密不示人的“伤疤”,让赵构大伤自尊,是这位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走上绝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