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19名武漢大學教師在進入學校三年後迎來了“3+3”聘用制下的第一個考覈期,結果僅有4人通過考覈進入編制,淘汰率高達97%。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許多高校青年教師紛紛感嘆自己不過是個“臨時工”,失業命運近在眼前。

一名武漢大學考覈未過關的教師在論壇吐槽制度的不合理,認爲“所謂的聘期制就是高級博士後換了一個名稱而已,特聘副研究員只是一個沒有職稱的虛名”。

武漢大學聘用制惹爭議,大學教職的“鐵飯碗”越來越難捧?

更有網友表示:問題的本質根本不在於高淘汰率,而在於不透明的程序、不公平的選拔機制和朝令夕改的政策。

首先是程序:所有參與“3+3”的人員根本不知道怎麼選拔入編,只知道人事部通知了競爭性選拔。怎麼競爭?跟誰競爭?有沒有競爭標準?哪項競爭標準更重要?(是課題還是論文亦或是其他指標)都不知道。

據悉連評委們都是進入評選現場才知道怎麼評選,而且被要求不得發言,不得交流,以免“影響公平”。這也是爲什麼大部分投票名額浪費的緣故,因爲沒有交流導致的分票。

其次是選拔機制:規定學部評審,十幾個學院一起評,組成學部人力資源小組。但每個評委只能投特定的票數,得票人員得票要超過三分之二的評委數才能當選,這是導致只有4個人最終入選的根本原因。

武漢大學聘用制惹爭議,大學教職的“鐵飯碗”越來越難捧?

因爲評選現場不能交流,不能發言,所以評委們很無語,根本不知道怎麼投,投給誰,尤其是別的學院學科的老師,很難知道其他學科的實際情況。有的學科很容易發二區以上論文,有的學科根本沒有二區期刊。有的學科一年只能有一篇文章,有的學科一年可以出很多篇,怎麼比?怎麼界定誰好誰壞?比數量還是質量?最後只能是評委自己比自己的內心。

最後是朝令夕改:2015年實施這項政策時候是簽了合同的,規定達到副教授水平後轉入固定編制,根本沒有競爭性選拔或者其他的。但是現在不僅是大規模差額,而且是事後通知。如果早說要競爭,可能大家就不會簡單的對標“副教授”的標準了。

武漢大學聘用制惹爭議,大學教職的“鐵飯碗”越來越難捧?

事實上,大學教職的“鐵飯碗”越來越難捧住的現象在中國高校中已經非常普遍了。不光是武漢大學一家,近幾年,北大、清華及國內很多頂尖高校都陸續引入“非升即走”制度,採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的策略,目標是逐漸推廣“全員聘用制”,徹底改革學校用人制度,這在各大高校已經不是新鮮事。

高校實行這一制度的初衷相信都是爲了激活學者生命力、提高科研質量。但別忘了,科研壓力之外,高校教師在大學內往往還負擔着許多教學和行政事務。許多學者一天到晚在忙着申請課題、碼字數發表論文,還得兼顧教學。有學者直言:這就像身上戴着“重重枷鎖”。

如何結合國外經驗,將其改造爲真正適應國內具體情況、有利於學術繁榮的人事改革制度,還有待長期辯論和探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