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個自媒體讀者羣裏,有讀者提了個問題:有了解小額信貸的大神嗎?

他被欠錢沒還的朋友填成緊急聯繫人,遭到了網貸 APP 的驗證碼轟炸。

接着羣裏就聊開了:很多人都有過相似經歷,不少是說校園貸的。

現金貸毀了多少中國大學生?生於90後 死於以貸養貸

看他們這次聊天,一個強烈的感受是:

正在上大學的第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大學生羣體,“哭窮”是一種常態,“錢不夠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供給,校園貸應運而生。校園貸,近些年流行在校園裏的一種新型“毒品”,適用於大學生羣體,染上毒癮的人輕則負債累累,重則家破人亡。

網友小唐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初次知道校園貸款的存在是在大二的時候。那時候,校園貸遠沒有現在那樣井噴式增長,但其危害卻已見諸報端。而小唐對校園貸的理解也只限於各類新聞中刊登出來的隻言片語,它門檻極低,只需要你的一張身份證就可以迅速獲得幾千甚至更多的貸款額度。

面對校園貸 選擇結束生命

現金貸毀了多少中國大學生?生於90後 死於以貸養貸

總感覺校園貸離自己很遠,直到有一天,小唐同校的一位高年級學長,因爲無力償還校園貸款而放棄了他年輕的生命。小唐說現在還能清楚的記起2016年夏季的那個晚上,警車上的鳴笛響了很久,整棟男生寢室樓被封鎖。他父母眼中的絕望,同學們臉上的驚懼,讓小唐真正感覺到校園貸的可怕。

接下來的幾天,校園裏一場接着一場的宣講會鋪天蓋地,主題無一例外的都是校園貸的危害以及嚴禁大家接觸任何形式的校園貸款。

因爲話題過於沉重,茶餘飯後我們都不太願意討論起這件事。正是我們的逃避,哪怕這場悲劇有多麼讓人心痛,也敵不過時間的洗禮。校園貸的危害我們心知肚明,但對於金錢的慾望已強大到戰勝任何恐懼。

無知加洗腦廣告,90後踏出後悔的一步

共享經濟的誕生,連現金貸的牛皮蘚廣告也開始依附共享着共享經濟。

共享單車、汽車、充電寶,傳統的樓道間、電線杆上,總是有他們的身影。

廣告文案大都簡單粗暴:

現金貸毀了多少中國大學生?生於90後 死於以貸養貸

只需身份證,即可貸款;額度 1000 - 10000。安全、快捷、方便、隨借隨貸……所有廣告標語都在突出方便、輕鬆,你感受不到任何負擔。

營銷學裏有個概念叫“多看效應”:看的次數多了總會留下印象。即便是看到廣告時還不需要錢,腦中也會被慢慢植入這樣的概念:任何時候我需要錢,都能很方便借到。

90後的黃羽(化名),沒有貸過款、沒辦過信用卡的,但是最近需要錢,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些洗腦廣告耳濡目染,加上他們有貸款經驗,於是他撥通了廣告上的電話,借了2萬,裝了一部高級電腦。

殊不知,在他得到貸款買電腦的同時,也踏出了讓他後悔一生的一步。

套路深不見底,這一步摔得很疼

每個月還款好輕鬆,我一定能還上。這是黃羽看到“牛皮蘚現金貸”的第一反應。

“第一次 20000的款到賬只用了 2 小時,不需要任何抵押。居然還有那麼多人擠破頭腦 去銀行貸款,真是想不通。分 24 期的 20000 借款,每月只還 1083.3,太輕鬆了。”

但按照這個算法,黃羽借了 22000 需要還 26000。年利率達到了 30%。

而銀行 1 年期貸款基本年利率是 5-7%。更普遍的是另一種現金貸,是那些號稱零首付免息的分期購物網站。

這些分期購物網站當然有利息,只不過它們被稱之爲“服務費”,進一步打消你的防備。分期購物網站的標價,大都是按照月供來標的。

對於沒有貸款經驗的人來說,打開網站第一時間感受往往是——所有東西都買得起。

然而,還款時,各種附加的“手續費”蹦了出來,打着沒有利息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你可能只是申請了幾萬塊的貸款,奈何他給你整出個十幾萬,這一步,摔得很疼,記憶很深!

現金貸毀了多少中國大學生?生於90後 死於以貸養貸

頂不住壓力,拆東牆補西牆

從 16 年開始,因爲現金貸自殺或者出售裸照的新聞開始變多。

很多人對此不解:爲了幾萬塊,值得嗎?對於小額現金貸來說,還不上錢只是壓力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它讓你感覺到生活完全失控,而且黑暗根本沒有盡頭。見過最狠的一個案例,是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一個剛進大學的的小夥,向現金貸平臺借了一萬塊,一年下來,連本帶息加滯納金,變成了4萬元。

催收員給年輕人出了個主意,讓他去一個新的平臺借款,先還自己平臺的錢。結果,連本帶息,滾成了8萬。第二波催收人再次故技重施,讓欠款滾成了20萬。滾到第四次的時候,年輕人已欠款40萬。

“小夥子快崩潰了,催收的人絲毫不妥協,直接找到了小夥父母”,老兩口沒有辦法,將家裏唯一的一套房賤賣,還清了債務。

不知從何時開始,催收能力成爲了各個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幫助借款人“借新還舊”,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但這個利滾利的遊戲,終有崩盤的一天。當新平臺的錢,再也覆蓋不了利息,就是遊戲終結之時。

因爲無知,他們開始接觸“吸血鬼”;因爲害怕,他們開始拆東牆補西牆本來10000的窟窿,越來越大,開始是40000,然後80000,再到200000萬…直至進入死循環。

在欠款期間,催收不會放過他們:現金貸平臺在註冊時會讀取你的通訊錄,一旦逾期不還,極有可能人盡皆知,不僅對借款人惡言相向,更將毒手伸向他們的親友。

不少打着方便快捷的現金貸,背後是高利貸,甚至就是針對學生的放貸團伙。

多少被套路,都是從無知開始。

以上這些都是血的教訓,人羣漸漸從90後往95後,00後發展。

“現金貸確實能解決一些用戶的燃眉之急”,在國際上,從現金貸誕生開始,對於它的爭議,就從未間斷,“只是,我國的現金貸,發展有點畸形了”。

多位業內人士稱,要解決這些問題,無非做到兩點:利率打下來,監管挺上去。如此,行業才能從嗜血的陰影中重生。

無論如何請記住:貸款請找正規渠道,千萬不要相信這些害人一生的貸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