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赋萧瑀》中写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因此有人可能会以为,“疾风知劲草”最早是李世民说的,说的是萧瑀。其实不是!最早说这话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所说之人也不是萧瑀,而是王霸。

公元23年,刘秀被更始帝任命为司隶校尉,王霸率几十个门客前来投奔。不久,刘秀又被任命为大司马,前去平定黄河以北地区。

当时,黄河以北地区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山头林立,刘秀手中没有兵权,单靠一个有名无实的“大司马”头衔,就想收复黄河以北地区,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与王霸一同投奔刘秀的那数十位门客全都偷偷溜走了,唯余王霸一人还留在刘秀身边。刘秀因此对王霸感慨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 ,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早年喜好律法,在王莽新朝当过监狱官。刘秀起兵后路过颍阳,王霸归附。从此,王霸追随刘秀南征北战,杀王郎,破苏茂、卢芳,镇守边关二十余年,与匈奴、乌桓交战近百次,是刘秀手下一员得力的战将。

纵观王霸的一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除了上述的“疾风知劲草”外,还有两件事:一是“谎报军情”,一是“见死不救”。

王霸谎报军情

刘秀以大司马之职受命收复河北地区,侵犯到在邯郸称帝的王郎的利益。王郎于是发出公告,悬赏捕杀刘秀。

刘秀率王霸等自蓟城南下,到呼沱河时,传闻王郎的追兵即将赶上,从者皆恐。刘秀派斥候前去查看呼沱河是否可渡,斥候回报说,呼沱河河面结冰解冻,左右也无船只可供渡河。

刘秀的官属们闻言大惧,刘秀又派王霸前去查看。王霸担心刘秀的属官们会因为无法渡河而出现军心涣散的现象,回来时便谎报军情说:“冰坚可度。”刘秀官属于是皆喜。

颠倒黑白、言而无信显然是不对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人们为了稳定军心,赢取最后的胜利,往往又都无所不用其极,更不要说是撒谎了。

或许正因为如此,王霸的谎言不仅没有受到后人指责,反而还因此得到不少赞誉。如唐朝的张仲宣就曾评价说:"汉有二十八将者,上应二十八宿也,或以文雅光国,邓禹有决胜之奇;或以武能威人,吴汉有绥边之略。功论树下,冯异之绩弥彰;冰结河中,王霸之诚尤著。"

刘秀听了王霸的谎言汇报,遂命王霸监督众人渡河。当他们来到呼沱河边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原本已经解冻的河面,竟然又重新结冰。刘秀一行人得以顺利渡河,跳出了王郎的围捕。

刘秀因此对王霸说:“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又对官属说:“王霸权以济事,殆天瑞也。”于是任命王霸为军正,赐爵关内侯。

王霸见死不救

公元28年,王霸与马武受命领兵围攻驻守垂惠的周建。次年二月,苏茂率军援救周建,前后夹击马武部。马武被打败,逃向王霸所在营垒,并大声呼救。

如果你是王霸,这时候你会怎么做?一般人可能会认为:王霸与马武是同一阵营的,又是协同作战,理所当然应该出兵相救,至少也得打开营垒让马武进来。

但王霸却不这么干,他选择了“见死不救”,不但命人关闭营门,严密戒备,还对马武说:“贼军的士气很盛,我如果出兵,你我两军一定会都被打败,你只有自己努力了!”

王霸的见死不救,引起军中不少将士的不满,他们纷纷表示反对。苏茂和周建见王霸没有出兵救援,便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而马武得不到王霸的救援,也只能奋力抵抗。

苏茂军与马武军战斗了很长时间,王霸却还在营垒内“坐山观虎斗”,丝毫没有要出兵救援马武的意思,直到军中的将士都看不下去了,群情激愤,甚至有数十名壮士割下各自的头发,向王霸请战,王霸这才派出精锐骑兵从背后袭击苏茂、周建。

苏茂、周建军前后受敌,惊慌混乱中败阵逃跑,王霸于是一举救下马武军。

在这次战斗中,王霸的精彩表现就在于对战场实际情况的预判十分准确:其一,当时苏茂、周建军正在乘胜追赶马武军,士气正盛,故必须避其锋芒;其二,马武军虽然被追赶,但兵力尚存,还有一战之力;其三,王霸确信,马武不会率部投降,只会拼死抵抗。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王霸才敢对马武“见死不救”。他的“不救”,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救”。因为在当时情况下,唯有“见死不救”,才能逼得马武军自救,既激发了马武军的战斗意志,也激发了王霸军的斗志,同时又吸引了苏茂军的全部注意力,从而为王霸军出其不意、突然出击救援马武创造有利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