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慄斯

特定行業題材的經典日劇很多:醫學劇有如《白色巨塔》,律師劇有如《legal high》,銀行劇裏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半澤直樹》了。這部由堺雅人主演的日劇描述了泡沫經濟時期,慶應大學畢業生半澤直樹進入產業中央銀行就職後被捲入一起不良貸款中,從而瞭解銀行業內幕,參與職場反擊的故事。該劇一度引發收視熱潮,拿下日劇學院多重大獎。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而看過這部劇的同學,也許還記得以下兩幕場景:

一是半澤直樹父親開辦的螺絲製造工廠,因大和田常務沒有遵守續貸承諾而不得不破產,逼得其父親走上絕路,這也是全劇中半澤行動的鋪墊。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二是半澤直樹的同期入行組員近藤直弼,因無法承受上級暴戾的管理方式帶來的精神壓力,神經系統一度紊亂,最後被從銀行“貶”到企業,職業生涯寂寞黯淡。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爲什麼日本銀行對企業的關係如此強勢,就像劇中所呈現的那樣:不僅決定企業的生死,甚至可以直接給企業派遣員工、安插職位?

原因就在於日本近現代經濟中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主銀行”制度。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如果“主銀行”這個名字對你來說很陌生】

作者給它起了個通俗易懂的名字叫“媽媽銀行”。

這是日本獨有的一種銀行制度體系,雖然在日本的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但作爲日本金融界與企業界間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已經存在了近百年。

“主銀行制度指公司以某一家銀行作爲自己的主要貸款行進行融資,同時接受其股權控制及財務監控的一種銀企緊密結合的制度。”

一般認爲主銀行制度有以下基本特徵:

主銀行是企業的大股東,主銀行一般不會持有和自己沒有業務往來和交易關係的企業股權;

向自己的控股企業提供主要貸款與系列貸款,即使是企業的大額貸款需要以銀團的形式做,主銀行也是銀團的牽頭行和貸款份額最大行;

管理企業的結算賬戶,壟斷控股企業的賬戶管理、資金歸集、現金支付和結算等等;

向客戶企業直接派遣銀行人員入駐:包括正常情況下銀行以大股東身份向企業派遣銀行董事或經理到企業任職;以及企業經營不善出現問題時,銀行空降銀行人員接管企業。

以上釋義,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理解就是:銀行變成了企業的“媽媽”——

與企業有一脈相承的血肉關係(控股);

源源不斷地爲企業輸送營養和血液(爲企業經營款項融資);

管錢管事,企業誤入歧途(經營不善)時還要操心管教,不離不棄地把企業拉回來。

(・ω・)ノ這不是要當媽的節奏是什麼?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源於地震,成形於戰爭】

“媽媽”銀行在日本地位一度很高,銀行被稱爲“百業之母”,沒有銀行的灌溉與除正,很多日本企業或許根本成爲不了大型乃至巨型實體,日本戰後的經濟奇蹟也難以實現。根據日本富士研究所的1993年的統計,90%的日本企業都有主銀行,其中有一家主銀行的企業佔比60%,兩家主銀行的24.5%,平均每家企業有1.6家主銀行。而這種銀企血脈相承,榮辱與共體系的源頭,要從日本的一場地震說起。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包括包括東京、神奈川、千葉、靜岡、山梨)等地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里氏8.1。地震造成了15萬人喪生,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65億日元,以及,45家銀行破產。因爲關東大地震,無法兌現的期票大量積壓,許多人陷入恐慌,瘋狂地想要取出自己的現金,導致銀行發生擠兌風潮,又稱爲“昭和金融危機”。下圖截自宮崎駿的動畫片《起風了》,就描繪了昭和金融危機這一場景。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日本的近代銀行制度始於明治維新之後,與同時期其他國家一樣,由於政府對銀行的設立基本處於放任發展的態度,最開始的銀行遍地開花,規模小,數量多。地震過去,銀行業重新整合,大魚喫完小魚,留下來的都是實力雄厚的銀行媽媽,即日本的城市銀行與地方銀行。

“昭和危機”發生後的第四年,爲了轉移國內一觸即發的矛盾,日本開始走上戰爭與擴張的道路。國內金融進入了戰時管制時期。金融管制的核心是控制資金分配,以保證軍需企業優先獲得資金。1941年日本開始實行“軍需企業指定金融機關制度”,將軍需企業與銀行“配對”,銀行不但保證配對企業的資金供應,還積極參與配對企業的經濟與財務管理,這就是日本主銀行制度的雛形。日本的證券業受到強烈打擊,而銀行財閥迅速崛起。

以三井財團爲例:

這家由綢緞商人三井八郎兵衛高利於1673年在江戶(今東京)和京都開辦的錢莊,歷經了銀錢匯兌業務爲主的三井兌換店;資助封建諸侯,替德川幕府包辦匯兌的特權商人;明治維新時,拋棄德川幕府轉而資助新天皇制政府的財團——到日本的第一傢俬人銀行—三井銀行。在一戰時,三井財團就在軍需品發展上大發橫財;二戰戰時體制的實施,更是讓三井財閥與軍部合作,向軍需工業和佔領地事業擴展;最後在二戰前發展成爲擁有151個直系、旁系和投資公司的大財閥。二戰期間,三井財閥的核心--三井銀行,兼併了日本第一銀行更名爲帝國銀行。其經營實力很快就超過了安田銀行而居財閥銀行首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的規模:

是三菱財閥的1.5倍、住友財閥的2倍、安田財閥的3倍左右;三井財團所屬直系、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數量共達273餘家,包括東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三井造船、昭和飛機、豐田汽車、日本精工等。三井集團實繳資本接近日本全國公司實繳資本總額的10%。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從一路狂奔到一路狂瀉】

這種主銀行制度曾經是日本經濟騰飛的加速器,後來卻又變成經濟恢復的絆腳石。

二戰後,日本企業經營狀況十分困難,自有資金薄弱,多大處在破產邊緣;銀行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存在着大量的不良債權。於是政府出面,請銀企協商,採用“新舊兩本帳”的方式來解決不良債權債務。舊賬用盈利沖銷抵消貸款損失;新賬記錄銀企往來。戰時銀行與企業配對的關係不但沒有拆散,反而更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比如我們熟悉的“馬自達”

196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馬自達公司生產的耗油量較大的發動機型在市場銷售一落千丈,公司由此陷入財務危機的泥潭。而這時,馬自達公司的“媽媽銀行”——“住友銀行”立即進行干預,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一是把原馬自達的董事與關鍵部門高官撤職,直接空降了銀行的一大批高級管理人員取代原崗位進行經營決策;

二是要求馬自達將自己的股份更多地轉移給銀行,提高自己的控股權;

三是在二的基礎上對馬自達提供利率絕對優惠的貸款;

四是住友集團旗下的商社全權負責馬自達企業的產品銷售。

因爲銀行這種強勢並且方方面面無微不至的干預,“馬自達”纔有機會成爲今天的“馬自達”。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從戰後到1973年間的日本經濟高速崛起時期,主銀行制度得到了充分發揮,對廢墟中日本的重建與經濟高增長給予了有力的助推。日本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最低的自有資本比率,成功實現了負債經營。而且日本企業的融資成一直也是發達國家的最低水平:即使在高增長結束後的1975-1990年間,日本企業的資金成本也一直在2%左右。

這樣低成本的融資一方面源於“媽媽”對“兒子”的瞭解,另一方面源於政府對銀行的干涉,要求銀行以極低的利率爲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但是缺點也顯而易見:銀行與企業之間的腐敗往來層出不窮,企業緣於逐利的本性會過度地不必要融資與投入,一不小心就被喂得太撐;同時因爲缺少“防火牆”,企業經營不善時銀行不良貸款負擔沉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銀行極力挽救陷入困境的企業,企業的危機轉化成爲了金融系統的危機,也爲自身的鉅額呆帳埋下了風險隱患。而當泡沫經濟年代到來,銀行業都被企業拖下水的時候,想再恢復就沒那麼容易了。

道格拉斯.C.諾思說過:“歷史是至關重要的,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一國體系的選擇,會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美國以資本市場爲基礎的企業金融發達,與美國的歷史有關。美國政府早對強大的金融機構懷有戒心,在1930年的大危機中,建立了制約銀行的制度安排。美國不准許銀行持有企業股份,銀行介入企業經營的行爲更是被禁止,而日本的銀行制度文化卻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箇中緣由,值得深思。

銀行文藝乾貨|從日劇《半澤直樹》看日本銀行制度文化的硬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