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學》第四章釋“止於至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謙謙君子也不是一天培養起來的。要達到至善境界必須經過一番修煉,正如《詩經·衛風·淇澳》中讚美衛武公的德行修養一樣:“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磋琢磨如今是一個成語,在古代則是四個單個的字,且每個字都有其特定的含義,正如東漢王充在《論衡·量知篇》中提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

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

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

把石頭加工成器物叫“磨”。

可見人的才能和品行修養如器物的製作過程一樣,要時時修正,不斷學習和反思,不斷進步,最終達到至善境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君子應以玉爲榜樣,不斷打磨自己。《禮記》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爲了時刻提醒自己,古代貴族會佩戴玉組佩,行走時玉石敲擊出九霄環佩般的悅耳之聲,以提醒人們要行動有序、舉止優雅,一旦行爲急躁、舉止失措,玉石的碰撞之聲就不會和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