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孩子的“母親參考效應”我們可以得出媽媽對孩子的行爲,會引發孩子的不同“親子依戀”類別,所以媽媽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調整孩子腦中對媽媽的“印象”,讓孩子健康成長。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提升了媽媽這個角色的要求。

常聽人說:“做女人難,做媽媽更難。”確實,中國媽媽很難,除了需要上班,收拾家務以外,教育孩子的重任也需要媽媽們扛起,每天忙得跟旋轉的陀螺一般。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中國的老母親們也爲此做出不小的犧牲,費時費力,但這些“犧牲”的背後,有的結果卻讓人不甚滿意。

不同的媽媽,不同的教育方式,結局卻同樣“悲慘”,媽媽做錯了什麼

▶過度溺愛養出白眼狼,媽媽後悔萬分

李力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離了婚,媽媽得到了李力的撫養權。因爲婚姻剖裂,媽媽一直覺得對兒子有所虧欠,所以媽媽在生活中對李力格外溺愛,什麼都給李力一手包辦,不敢放手。而李力也養成了過度依戀媽媽的習慣,甚至在成年前一直和媽媽同牀睡,好無自理能力。

在媽媽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照下,沒有工作能力,只能天天在家打遊戲,靠着媽媽微薄的養老錢生活、啃老。

小時候對媽媽的愛也變成了恨,因爲無能他只敢和媽媽發脾氣,稍有不順心就會大罵母親,甚至抬手就打,李力的媽媽看見被自己“養廢”的“白眼狼”,內心悔恨當初的溺愛行徑。

▶嚴苛管教卻養出叛逆子,媽媽悔不當初

周強小時候過的生活跟李力完全不同。周強的媽媽認爲“孩子不管不成材”,所以自小對周強管教格外嚴格。孩子只要稍稍犯了錯,媽媽就會給予嚴厲的懲罰,在媽媽嚴苛的教育之下,周強從小特別乖,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到了周強16歲的時候,一切都變了,他變得脾氣暴躁,經常和母親吵架,還和外面的不良青年混在了一起,整日不回家,和媽媽幾乎沒有親子感情,不願見到媽媽。

周強的媽媽不明白,她在兒子的教育上那麼費力,爲什麼換來這樣的結果?

中國人對媽媽的情節和西方有差異,“母親參照效應”截然不同

在中國對於媽媽這個身份,大部分都是歌功頌德,即便有的媽媽不合格,也會被“一片苦心”、“辛苦付出”以及“養育之恩比天大”等洗白。

而在國外卻並非如此,中國人對於媽媽的情節跟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

曾經有個讓很多中國男人愁禿頂的問題:女方問男方,我和你媽掉水裏,你先救誰?

男方怎麼回答都不合適,說救自己的媽,女方不高興,說救女方,自己又不孝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甚至有的媽媽爲了自己的兒子不被這個問題爲難,乾脆去學了游泳。

但是這個問題如果拿給西方男人回答:他們會很自然地回答救另一半,自己的媽媽有老爸去救。

▶這就延伸出一個概念——母親參照效應

母親參照效應的概念是基於自我參照概念的前提下提出的。母親參照效應是指與母親相聯繫的記憶信息的記憶效果優於其他編碼條件下的記憶現象。

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對母親相關聯的記憶優於對於其他人相關聯的記憶。

我國關於母親參照效應研究開始於朱瀅,他和學者張力首次以記憶的行爲實驗將文化與自我參照效應聯繫起來開展了研究。

研究發現,中國人自我參照加工與母親參照加工同時激活了內側前額葉。而西方研究發現,將自我與母親進行比較時西方被試出現了自我參照效應而沒有出現母親參加照效應。

中西方研究發現的不同證明:中國人對於母親的依賴相對嚴重,“自我”定義中涵蓋了母親,而西方人則比較獨立,“自我”定義中只是完整的自己,是沒有母親的。

▶通俗一點說,也就是說,中國人的“自我”是自己和母親,而西方人的“自我”,就是指自己一個人。

“母親參照效應”引發不同的親子依戀類型,四種類型特徵明顯

在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親子依戀”。

親子依戀反應的是親子間的親密程度,指的是子代和親代之間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接”。

因爲親子間的相處方式各異,後期會形成不同的相處方式。

根據科學研究,親子依戀分爲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依戀型,迴避依戀型,抵抗依戀型,解體依戀型。

安全依戀型(secure attachment):如果母親在場,孩子不論在遊戲還是做事方面,都感覺非常自在,而且情緒穩定。一旦母親離開,孩子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無法平靜處事和玩耍。簡單地說,就是孩子的情緒和表現取決於母親是否在場。

迴避依戀型(avoidant  attachment):對於母親是否在場,孩子並不關心,也不在意母親做什麼說什麼。只在意自己的事情,孩子願意自己探究,對新事物熱情較大。可以說對母親沒有形成依戀。

抵抗依戀型(rresistant  accachment):這樣的孩子與母親關係很矛盾,母親在的時候排斥,不在的時候又不安,總得來說就是既希望母親在又想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不願意接觸陌生的事物,也不大願意接納他人。

解體依戀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他們願意和母親有較多的接觸,卻不願意和他人交往,對待他人含有敵對的意味。不會主動探索,也不喜歡按照套路出牌,讓人覺得摸不着頭腦。

由此可見,安全依戀型孩子和母親相處比較愉快,而其他三種類型與母親的相處關係比較複雜,親子依戀不和諧,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教育影響重大。

加之相對於西方人,中國人和母親的聯繫較多,對母親的依戀也較爲深厚一些,所以不管中國母親與孩子相處是那種親子依戀類型,對孩子來說其作用都不可忽視。

親子依戀關係的特殊性,導致中國媽媽很難當

中國女性的角色很多,尤其結婚後,一人分飾多個角色:在父母面前是女兒,在老公面前是媳婦,在婆婆面前兒媳,在孩子面前是媽媽.......

她們每天在各個角色中切換,努力地平衡着事業與家庭。

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提升了媽媽這個角色的要求。

從懷孕的那一刻起,母親這個角色就註定了媽媽們的犧牲。犧牲事業,犧牲身材,犧牲時間,隨着孩子的長大,媽媽們放棄了太多。

甚至有的孩子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媽媽們依舊不放心,從而過多地參與到兒女的生活上來。

對於兒女的教育,媽媽們也不敢鬆懈,但有的媽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卻跟自己所預料的大相徑庭。

如同文章開頭的那兩個故事一樣,媽媽們對孩子愛得多了,容易“慈母多敗兒”,對孩子嚴格了,又容易引起孩子叛逆。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寬與嚴之間,媽媽們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

根據“母親參考效應”學會調整“印象”讓孩子健康成長

從孩子的“母親參考效應”我們可以得出媽媽對孩子的行爲,會引發孩子的不同“親子依戀”類別,所以媽媽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調整孩子腦中對媽媽的“印象”,讓孩子健康成長。

▶學會做個“懶”媽媽,該放手時就放手

經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原因就是父母怕孩子受委屈,捨不得讓孩子放手去做,尤其是媽媽,孩子做一點點就心疼,於是事事包辦,孩子失去了做事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心生惰性,自然就懶了。

想讓孩子做事,在生活中就試着做一個“懶”媽媽,孩子做事的時候做一個旁觀者,讓他自己去發揮,出了問題也讓他自己去承擔。不放手,孩子永遠難以獨立,孩子如同一隻小鳥,永遠在籠子中,是無法在藍天下翱翔的。

社會中有許多“巨嬰”就是因爲母親呵護備至所致,他們不是沒有能力生存,而是習慣了不去努力,所以,太“勤快”的媽媽要懂得偷懶,該放手時就放手。

▶學會做個“弱”媽媽,讓孩子變強大

家庭關係中,媽媽太強勢,孩子就會比較弱。雖說“爲母則強”,但儘量強在精神, 不要強在表面。生活中要多給孩子展示的機會,讓他看到自己的強大,別做太多的事情剝奪孩子發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學會做個“原則”媽媽,溫柔中不失理性

對於孩子教育方面,太寬或者太嚴,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一個好媽媽會做到寬嚴有度,度在哪裏?度就在“原則”二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