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papi酱一直被视作“独立女性”的代表,但是却让孩子随父姓,所以有一部分网友群嘲她不注重

冠姓权”。

但如果papi酱看到大家的议论就从善如流,让孩子随自己姓,那么她还算是独立女性吗?这四个字的定义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有这样一则笑话:过年了,上海写字楼里Linda、Mary、Michael、Justin将挤上火车回家乡,名字又变成了桂芳、翠花、二饼、狗剩。

高雅洋气的英文名到土得掉渣的小名瞬间反转,就像后浪变成了猥琐发育的别浪,与现实交相辉映出了一则成功的段子。

在过往经历中,确实遇到过几起类似事情:曾经只知洋名而不知中文名的同事,有一天突然知道中文确实有些错愕,知道他确实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有一个朋友的老公是N国人,来自号称幸福感最高的国家。据她讲,就她老公长得瘦瘦小小这个B样,还是有很多小姑娘主动上前搭讪的。我因为见过本人,所以才觉得现实有些魔幻。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信达完全没问题,就是这个雅有些过了,让我们在翻译英文时把美好的幻想都寄托在了里面。亚美理驾合众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是不是感觉其中一个很美?所以翠花听着俗气,但是美国认为是奶奶级名字的Mary、还有很多外国夜场姑娘们爱起的艺名——Candy,听着还是觉得说不出的洋气。

所以我们的西化教育应该反思一下,可不可以在翻译上做一下英语教育上做一些同频的调整,即降低英文学习的转化难度,又将英文拉到和汉语平等的位置上来。

比如,John这个名字就直接音译为“赵恩”,即符合国人的姓名习惯,又去掉了约翰的光环,最重要的是:你觉得分别喊一个从来没学过汉语的外国人赵恩和约翰,他会觉得哪一个是在叫他呢?

印度人的英语基本是另外一个语种,但是印度人觉得自己的英文说得很正宗,法国人为了显示自己是高贵的法国人,特地在法式英语中加入法国腔调,这就是语言文化自信的表现。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为各地查处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提供了具体依据。其中英语超标内容包括“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英语书写训练”“在小学阶段讲授国际音标”等。这一点也可能引起一些家长的极大争议。

但从用以致用角度来看,英语只是一门交流的工具,够用就好了。我们很多人学的英语很少有和纯外国人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如果不是为了考试或确定出国等涉外情境,都可能今生与此无缘。

像李兰娟院士给外国人用汉语视频会议分享经验一样,当外国人真的想和你交流的时候,他会想办法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