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沙弥得意忘形之下,竟也忘了贾雨村是个什么样人,竟影射出这样的机锋:“装什么正人君子,老爷当年是什么样的人,难道我不知道。小沙弥的这句:“老爷当年何其明决”恰恰戳中了贾雨村的隐痛。

这里面就隐藏着为人处世的学问了。小沙弥是个“真小人”而贾雨村却是“伪君子”,他们虽为一丘之貉、可以狼狈为奸,却并不兼容。
虽然自己也是小人,但“坏的光明磊落”,不像贾雨村那样表里不一、道貌岸然,明明骨子里阴险狡诈,却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来。
那么,葫芦僧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令贾雨村大动肝火呢?这句话竟隐藏在“红楼梦”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闻道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见贾王二公的面。”
小沙弥的这句:“老爷当年何其明决”恰恰戳中了贾雨村的隐痛。“当年”的贾雨村“明决”在何处?无非是得到甄士隐的赠银后,头也不回的不辞而别了。
后来虽金科及第,但因为官品、人品皆不好,上任不到一年便被革职返乡了。后来机缘巧合,去林如海家任教时,通过林如海的举荐才巴结到贾家,从而平步青云到了这一步。
小沙弥得意忘形之下,竟也忘了贾雨村是个什么样人,竟影射出这样的机锋:“装什么正人君子,老爷当年是什么样的人,难道我不知道?现在更无须装了,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也没什么丢人的。”
导语:贾雨村很擅长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忘恩负义、落井下石”。不仅对甄士隐如此,即便对曾经帮助过他的贾家也是如此。而小沙弥却比贾府更早地领教到了贾雨村的“手段”。

按说,小沙弥深谙官场之道,在旁辅佐贾雨村不是更稳妥么?贾雨村却为何非要把这个“人才”一脚踢开呢?
有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两个君子即便有意见分歧,也会和睦共处,但两个小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会相互歧视。

作为小沙弥的葫芦僧,是地地道道的“小人”。附炎趋势、持强凌弱、见死不救。他明知道英莲是被拐子拐走的,也明知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却眼睁睁看着拐子在他出租的房子里折磨香菱,而置之不理。可见这小沙弥有多麻木不仁了。
眼下贾雨村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也不敢说什么,但私心里,葫芦僧是极其鄙视贾雨村的。

葫芦僧曾当面揶揄过贾雨村,以至令贾雨村怒火顿起,也正是因为他的那句“戏谑之言”险些丧命。最终,贾雨村还算良心未泯,把他远远地发配了了事。
我们且来看看原著原文里的一段描述:

1、葫芦僧与葫芦案
雨村接到薛家的案子后,第一次审判竟被那门子暗示不要发签。随后那门子来到贾雨村内室自报家门:声称是故人。贾雨村细看之下,果然是葫芦庙的小沙弥,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坐了好谈。
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二则此系私室,既欲长谈,岂有不坐之理。”

这门子听说方告了坐,斜签着坐了。雨村便问方才何故不令发签。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
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做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大乡绅的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做‘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

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
贾雨村看罢护官符,深感此事重大,便问葫芦僧道:“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判断才好?”
2、小沙弥一句话点到了贾雨村的“隐痛和晦暗处”


回首往事,皆是耻辱不堪、难以见人的事。葫芦僧却偏偏拿“当年”那些最令他羞愧、无地自容的事来揭短儿。怎能不让贾雨村恼羞成怒?

贾雨村听罢这话,还肯让小沙弥继续待在身边吗?没当即将其暗杀掉,已然是格外开恩了,把小沙弥远远地发配倒是轻的了。
所以,有句俗警示名言才一直流传至今:“宁得罪十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这是多少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之语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