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沙彌得意忘形之下,竟也忘了賈雨村是個什麼樣人,竟影射出這樣的機鋒:“裝什麼正人君子,老爺當年是什麼樣的人,難道我不知道。小沙彌的這句:“老爺當年何其明決”恰恰戳中了賈雨村的隱痛。

這裏面就隱藏着爲人處世的學問了。小沙彌是個“真小人”而賈雨村卻是“僞君子”,他們雖爲一丘之貉、可以狼狽爲奸,卻並不兼容。
雖然自己也是小人,但“壞的光明磊落”,不像賈雨村那樣表裏不一、道貌岸然,明明骨子裏陰險狡詐,卻裝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來。
那麼,葫蘆僧究竟說了一句什麼話,令賈雨村大動肝火呢?這句話竟隱藏在“紅樓夢”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門子笑道:“老爺當年何其明決,今日何反成了個沒主意的人了!小的聞道老爺補升此任,亦系賈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賈府之親,老爺何不順水行舟,做個整人情,將此案了結,日後也好見賈王二公的面。”
小沙彌的這句:“老爺當年何其明決”恰恰戳中了賈雨村的隱痛。“當年”的賈雨村“明決”在何處?無非是得到甄士隱的贈銀後,頭也不回的不辭而別了。
後來雖金科及第,但因爲官品、人品皆不好,上任不到一年便被革職返鄉了。後來機緣巧合,去林如海家任教時,通過林如海的舉薦才巴結到賈家,從而平步青雲到了這一步。
小沙彌得意忘形之下,竟也忘了賈雨村是個什麼樣人,竟影射出這樣的機鋒:“裝什麼正人君子,老爺當年是什麼樣的人,難道我不知道?現在更無須裝了,識時務者爲俊傑,這也沒什麼丟人的。”
導語:賈雨村很擅長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忘恩負義、落井下石”。不僅對甄士隱如此,即便對曾經幫助過他的賈家也是如此。而小沙彌卻比賈府更早地領教到了賈雨村的“手段”。

按說,小沙彌深諳官場之道,在旁輔佐賈雨村不是更穩妥麼?賈雨村卻爲何非要把這個“人才”一腳踢開呢?
有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兩個君子即便有意見分歧,也會和睦共處,但兩個小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會相互歧視。

作爲小沙彌的葫蘆僧,是地地道道的“小人”。附炎趨勢、持強凌弱、見死不救。他明知道英蓮是被拐子拐走的,也明知香菱是甄士隱的女兒,卻眼睜睜看着柺子在他出租的房子裏折磨香菱,而置之不理。可見這小沙彌有多麻木不仁了。
眼下賈雨村是自己的頂頭上司,他也不敢說什麼,但私心裏,葫蘆僧是極其鄙視賈雨村的。

葫蘆僧曾當面揶揄過賈雨村,以至令賈雨村怒火頓起,也正是因爲他的那句“戲謔之言”險些喪命。最終,賈雨村還算良心未泯,把他遠遠地發配了了事。
我們且來看看原著原文裏的一段描述:

1、葫蘆僧與葫蘆案
雨村接到薛家的案子後,第一次審判竟被那門子暗示不要發籤。隨後那門子來到賈雨村內室自報家門:聲稱是故人。賈雨村細看之下,果然是葫蘆廟的小沙彌,忙攜手笑道:“原來是故人。”又讓坐了好談。
這門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貧賤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二則此係私室,既欲長談,豈有不坐之理。”

這門子聽說方告了坐,斜簽着坐了。雨村便問方纔何故不令發籤。這門子道:“老爺既榮任到這一省,難道就沒抄一張本省的‘護官符’來不成?”雨村忙問:“何爲‘護官符’?我竟不知。”
門子道:“這還了得!連這個不知,怎能做得長遠!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個私單,上面寫的是本省最有權有勢極富極貴大鄉紳的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時觸犯了這樣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連性命還保不成呢。所以綽號叫做‘護官符’。方纔所說的薛家,老爺如何惹得他。

一面說,一面從順袋中取出一張抄寫的“護官符”來,遞與雨村看時,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諺口碑。
賈雨村看罷護官符,深感此事重大,便問葫蘆僧道:“只目今這官司,如何判斷纔好?”
2、小沙彌一句話點到了賈雨村的“隱痛和晦暗處”


回首往事,皆是恥辱不堪、難以見人的事。葫蘆僧卻偏偏拿“當年”那些最令他羞愧、無地自容的事來揭短兒。怎能不讓賈雨村惱羞成怒?

賈雨村聽罷這話,還肯讓小沙彌繼續待在身邊嗎?沒當即將其暗殺掉,已然是格外開恩了,把小沙彌遠遠地發配倒是輕的了。
所以,有句俗警示名言才一直流傳至今:“寧得罪十個君子,不得罪一個小人。”這是多少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智慧之語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