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隱的宅第,與葫蘆廟一牆之隔,賈雨村寄居廟裏將近三年,二者每逢出門時常遇見,故而日漸相熟。原著道“當下雨村見了士隱,忙施禮陪笑道:老先生倚門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聞否?士隱笑道:非也。適因小女啼哭,引她出來作耍,正是無聊之甚。兄來得正妙,請入小齋一談,彼此皆可消此永晝。說着便令人送女兒進去,自攜了雨村來至書房中”。故而,在八月中秋贈銀之前,賈雨村就時常到甄家暢談小酌。


甄士隱頗有家財,年過半百又只有一女,故而出手闊綽,資助賈雨村求取功名。“一日,又中秋佳節,士隱家宴已畢,乃又另具一席於書房,卻自己步月至廟中來邀雨村···雨村思及平生抱負苦未逢時,乃對天長嘆: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恰值士隱走來聽見,笑道:雨村兄真抱負不淺也”,席間,甄士隱“命小童進去,速封五十兩白銀並兩套冬衣”送作盤纏,列位試想,劉姥姥一家老小20兩銀子可過活一年,甄士隱這50兩銀子,足夠張羅一處宅院了。若無此錢,賈雨村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出得葫蘆廟,可見這恩德絕不算小。


然而,詭異的是,賈雨村不僅不以爲然,還不辭而別了,“雨村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仍是把酒談笑···和尚說,賈爺五鼓已進都去了,不及面辭了”。細究原著我們發現,賈雨村不辭而別,竟是因爲對甄士隱心懷嗔恨!而且在中秋贈銀之前,樑子就已經結下了!就在賈雨村之前到甄家時,曾發生了這麼一件事。且看賈雨村與甄士隱正在書房說話,“忽家人飛報嚴老爺來拜,士隱慌的忙起身謝罪道:略坐,弟即來陪···說着,士隱已出前廳去了,這裏雨村翻弄書籍解悶····一時小童進來,雨村打聽得前面留飯,不可久待,遂從夾道中自便出門去了”


列位細品這一段,甄士隱聽聞嚴老爺來家,不待賈雨村說話,就急忙撇下他出門去了。而且,甄士隱留嚴老爺喫飯,也沒有讓賈雨村作陪,賈雨村白等了半天,只得灰溜溜去了,以賈雨村的爲人,這一幕必然扎眼,認爲甄士隱嫌棄他敝巾舊服,難登大雅之堂,此一回之後,賈雨村內心已然生出嫌隙。正所謂“小人記仇不記恩,以怨報德懷嗔恨”,即便後來甄士隱慷慨贈銀,賈雨村也認爲他假情假意,因而並不領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