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嘉十三年(436年),文帝将要派檀道济回边境防备北魏,谁知突然犯病于是立即派人逮捕檀道济交给廷尉立即定罪,之后又逮捕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檀遵等八人与檀道济一齐斩首。正好文帝身体一向虚弱时常犯病,他认为此次北伐檀道济坐拥精兵强将却出工不出力,等他病危必将尾大不掉引发祸端,再加上彭城王刘义康多次构陷檀道济想要学高祖刘裕控制朝政意图不轨,于是文帝下定决心伺机除掉檀道济。

大家好,我们的星河讲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三十六计》这部兵书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但知名度如此高的兵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一直是个千古之谜。直到2009年这个千古谜团才终于被揭开。
2009年,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济宁市政协在召开的“隋·玉简册《三十六计》研讨会”上正式公布,《三十六计》的作者为南朝宋国著名武将、山东金乡(今山东济宁金乡)人檀道济。(引自中国新闻网 《隋玉简揭秘:《三十六计》作者为山东人檀道济》)
檀道济是何许人?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刘裕“代晋立宋”的故事,而檀道济正是刘裕手下十二彪将之一(沈田子、王镇恶、朱龄石、胡藩、孙处、傅弘之、檀道济、向弥、朱超石、王仲德、沈林子、刘遵考、蒯恩)。
刘裕建宋之后因功封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之后被任为镇北将军镇守边境抵御北魏。不久刘裕病重将死临终前向檀道济与谢晦、徐羡之、傅亮四人托孤。
谁知刘裕死后太子刘义符即位后贪图玩乐不理朝政弄得天下怨声载道,于是徐羡之等人废杀刘义符改立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与兄长刘义符完全不同,他自诩明主,权欲极重又好猜忌,自然不能容忍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废杀君王,但他又颇有智谋,知道拉一打三的道理,于是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捕,谢晦被逼反兵败而死而拉拢的对象自然是檀道济。
文帝即位后拥立有功的檀道济进封武陵郡公,加号征北将军,又加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此时檀道济位极人臣、地位显赫看似很得文帝宠信,但事实上文帝最忌恨的就是檀道济了。那为什么留下檀道济呢?
因为宋文帝一心想学其父刘裕做一位文成武就的帝王,所以继承刘裕的夙愿完成北伐就是他毕生的梦想。而此时那些先朝的将帅大多亡故,檀道济无论资历、威望都足以肩负北伐的重任。因此宋文帝对待檀道济就如同桓玄对待刘裕一般用之、防之、忌之、重之,说白了,檀道济还有利用价值,还不到动手的时候。
本来一切都会向着好的局面发展,文帝励精图治开创“元嘉之治”,檀道济作为边帅时刻准备挥军北上。谁知此时北魏与柔然交战无暇南顾,宋文帝自然不会放弃收复失地的机会立即派其心腹到彦之率军北上企图一举夺回虎牢、洛阳、滑台等地。
由于北魏主力尽在北方(檀道济自然派不上用场),到彦之一路北伐压力大减轻易收复了洛阳盆地上的几座城池。哪只北魏很快就从与柔然的战争泥潭中脱身出来开始调兵遣将反攻宋军,到彦之大败而回,几座城池得而复失,大军更陷入绝境。
此时慌乱的宋文帝自然派出了檀道济北讨(明为救援实为换帅)。孤军深入的宋军先胜后败,战无不胜的檀道济也只能保全军队撤回境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被现实狠狠抽了几个嘴巴的宋文帝自然极不甘心,他认为都是因为檀道济居功自傲意图养寇自重这才使得他人生中的北伐梦彻底破灭。所以檀道济该死!
正好文帝身体一向虚弱时常犯病,他认为此次北伐檀道济坐拥精兵强将却出工不出力,等他病危必将尾大不掉引发祸端,再加上彭城王刘义康多次构陷檀道济想要学高祖刘裕控制朝政意图不轨,于是文帝下定决心伺机除掉檀道济。
元嘉十三年(436年),文帝将要派檀道济回边境防备北魏,谁知突然犯病于是立即派人逮捕檀道济交给廷尉立即定罪,之后又逮捕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檀遵等八人与檀道济一齐斩首。后又收捕司空参军薛彤到建康处死。派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到寻阳,收捕檀道济的儿子檀夷、檀邕、檀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斩首。
可怜檀道济临去朝廷之时不听其妻劝阻孤身前往导致身死族灭。
檀道济熟读兵法擅长用计谁知却轻信了文帝最终如同岳飞般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除去,实在令人惋惜。
檀道济手握兵权,儿子个个才起非凡身居要职,手下更有关羽、张飞那样的绝世猛将(其手下将领薛彤、高进之被誉为“再世关、张”)却不明白“功高震主、权盛遭忌”的道理,只能临死悲呼“坏汝万里长城”!可怜可叹!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