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歷史上,帝王君主臨死前立下遺囑,這是非常尋常的事情,“遺囑”最重要的功能是對基業的交代,這是政治人物,尤其是帝王的重要歷史責任,這些安排有些是成功的,但還有些,則被歷史證明是空前的失敗。

在後者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清代咸豐皇帝的遺囑了,這直接導致清代影響最大的政變——1861年辛酉政變,愛新覺羅家族220年權力被一介女流架空,事實上終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同治、光緒兩代後繼君主均下場悽慘。

很顯然,這絕不會是咸豐皇帝的本意,也就是說,他本人臨終前的政治安排完全失算了,那他的本意到底是什麼呢?

先來看下咸豐皇帝的遺詔是什麼,他的安排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皇長子立爲皇太子,又奉硃諭皇長子先立爲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

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流盡心輔弼,贊鑲一切政務”

也就是說,立皇長子爲皇太子(這沒什麼疑問,就只有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並派了八個顧命大臣,這八人實際上是以重臣肅順爲首的。

第二點,“兩印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印”印起,上用“同道堂”印訖。凡用硃筆者,用此代之。述旨均用之,以杜弊端。

也就是給兩枚印章,一枚給的是其皇后慈安,另一枚給皇上(由於皇上年幼,由其生母,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掌管),一切軍機文件,必須要按下印章才能生效。

咸豐之死

當然,由於後來發生了辛酉政變,所以後來的清政府當然要否認這份遺詔的合法性,所以清代後來的官方說法是:八大臣僞造詔書弄權。不過從目前遺留下來的史料證據分析,這應該僅僅是爲了宣揚自己合法性的策略而已,咸豐皇帝的這份遺囑的真實性是很高的。

咸豐的安排是一個很簡單的權力制約之術,咸豐皇帝,或者說任何皇帝的目的沒有任何疑問,有兩點,第一點:國家機器能正常運轉,不能亂,基業必須在;更重要的是第二點:權力最後必須落到自己親兒子手裏。

不過由於同治年幼,大清動盪的特殊局面,咸豐必須先將國事暫時安排給重要大臣處理,也就是顧命八大臣;但是,如果完全把權力給大臣,鰲拜故事又可能重演,所以需要有制約,咸豐一方面故意將顧命大臣人數增多,有不設首席(事實上的核心是肅順),使得他們難以形成合力,此外再給兩宮太后印章,使得她們有名義上抗衡顧命大臣的權力;此外,一些有極重大威脅的人物,必須排除在權力中樞之外——這個人就是之前和自己爭奪皇位,並且有重大矛盾的恭親王奕訢。

顧命八大臣

不過,有兩個事情有矛盾,首先咸豐皇帝爲何會安排女流乾政,“後宮不得干政”是古代中國政權的政治正確,儘管特殊時期會出現呂后、武則天、劉娥、孝莊這樣的人,但一旦皇權穩定後,讓女性干預政事都相當不正常,而清王朝自孝莊太后去世後,已經近200年沒有女性干政了,清末野史小說中有許多關於咸豐皇帝欲行鉤弋夫人的故事,處死慈禧太后記載,這些雖然都無任何證據,但至少能體現出民心:大家都認爲,女流乾政不正常。

咸豐皇帝並不是不學無術的荒誕君主,對於女主幹政的危害不可能不知道,尤其是,慈禧太后本人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意願在咸豐還在位的時候就已經有相當的表露,咸豐對她不可能沒有任何忌憚。

事實上,這可以理解爲清王朝出現的一個BUG,大清王朝自康熙之後,就沒有皇帝年幼登基的例子,歷代太子都是經歷過相當的歷練,有了相當的政治威望、政治能力和政治班底之後才登基,所以都沒有什麼大問題。

同治皇帝可是說是努爾哈赤以來,清朝第一位執政時幾乎完全沒有掌握國政的權力

而咸豐皇帝年紀輕輕就暴死,這根本上反映出的就是大清國運的衰退,這種情況下,咸豐實在沒有選擇,處理政務的人當中只能選擇能力最強的顧命八大臣、而能力同樣很強的恭親王又必須排除在外,而皇權的核心守護者呢?除了兩位太后實在是無法選擇,咸豐也不可能想到,後來慈禧會如此厲害。

咸豐的本意應該是:皇帝年幼時,八大臣努力處理國家大事,並且幫助培養皇帝,但是由於兩宮太后在此,也不能放肆;當皇帝成熟後,自覺把權力還給皇帝,至於兩宮太后,這一個是德高望重且自己無子嗣的皇后慈安,另一個是同治皇帝的親媽慈禧,她們不可能害皇帝,後來事實證明,這實在是低估了慈禧的權力慾。而同治皇帝后來年僅19歲就暴死,這就更出乎其意料。

不過,咸豐皇帝的安排有兩點不好,一種是程序上的,咸豐沒有說明事務最終的決定權在誰手裏,他可能是故意模糊化爲之,使得兩方能更好的制衡,但後來卻引發扯皮,一開始是以肅順爲首的八大臣趾高氣昂,根本不把太后放在眼裏,任何詔書都要求必須蓋章;另一個是宏觀上的,咸豐的權力安排根本不平衡,國家實際管理權全部落到以肅順爲首的激進新管理手中;而以奕訢爲核心的舊失利者、滿蒙貴族、漢人舊官僚等都沒有照顧到……

最終呢?程序上不明確,矛盾被激化,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血腥政變。

作者:雲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