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可能就有讀者朋友問了,要是李太后對張居正沒有意思,那爲什麼還跟萬曆皇帝說他三十歲以後再親政呢。正常的解釋爲:李太后認爲大明王朝沒了張居正真的不行,所以她要求萬曆皇帝三十歲以後親政也是出於多種考量後給出的建議,但沒想到兩年後張居正不幸因病去世,受張居正管制多年的萬曆皇帝早就對這個嚴厲的老師恨之入骨,於是馬上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李太后可能勸過萬曆皇帝,但皇帝不聽,俗話說“兒大不由娘”,李太后雖然欣賞敬重張居正,但她明顯還是更在意的還是自己的兒子,既然皇帝非要要這麼做,那就由他去吧。

(偉大的政治家:張居正)

張居正,有明一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李鴻章說他自己是裱糊匠,其實和張居正這個真正的裱糊匠比起來他根本就不夠格。

前有隆慶,後有萬曆,都是大臣們看了要念阿彌陀佛的主,再前頭還搭了千載難逢的嘉靖和正德,在這些大爺們的騷操作下,明朝經濟崩潰,吏治敗壞,軍事疲軟,表面上雖然強大,實際上早已千瘡百孔。萬曆登基第一年,國庫沒錢,連大臣們的俸祿都發不出來,這是何等淒涼又是何等危機的時刻,正是張居正堅定推行改革,十年慘淡經營才止住大明頹勢,國庫虧而復盈。以一己之力爲大明續命,可謂奇蹟,而張居正,可謂神人。

(戚繼光打仗天下無雙,但賄賂起上司來,也是一把好手)

但是在野史小說裏張先生的形象就要複雜許多了,他既勤勤懇懇,爲國操勞如同老黃牛;又貪圖享受,奢侈成性,出門坐三十二人的轎子,他好色成癮,最後更是死在女人的肚皮上。在《萬曆野獲編》和《張公居正傳》裏就詳細描寫了張居正生性好色,繁忙政事之餘也不忘肆意花叢,薊門總兵官戚繼光作爲張居正的死黨,爲了感謝老上司對他的重用和提拔,便時不時的送上妖豔的西域女子供張先生玩樂,長此以往必然身體虛弱,戚將軍又貼心的送上春藥“海狗腎”,於是張先生因爲瘋狂縱慾並且服用春藥,在五十七歲時便暴病而亡。

—“媚藥中又有膃肭臍,俗名海狗腎,其效不減昚恤膠,然百中無一真者,試之,用牝犬牽伏其上,則枯臘皮間陽莖挺舉,方爲真物。出山東登州海中,昔張江陵相,末年以姬侍多,不能遍及,專取以劑藥,蓋薊帥戚繼光所歲獻,戚即登之文登人也。藥雖奇驗,終以熱發,至嚴冬不能戴貂帽。百官冬月雖承命賜爰耳,無一人敢御,張竟以此病亡”

當然,關於張先生的風流韻事還不止於此,有的故事裏他還和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不清不楚,分明又是一個嫪毐,這是個啥情況呢?

(張居正和李太后,可能麼?)

有這麼個小故事,張居正考中進士那一年有個叫艾自修,這哥們自詡才華天下無雙,可是卻只考了個最後一名(舊稱背虎榜),於是張居正寫了個對子嘲弄他: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書生背虎榜。懟的艾自修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在張居正當上了首輔後,傳聞他與太后不清不楚,於是艾自修馬上寫出下聯反擊:張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臥龍牀。這個對子實在是惡毒且巧妙,以至於連《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都很是惡趣味的收錄了進去。

那麼這個故事是真的麼?當然是胡扯,只不過是後世文人對張居正的抹黑,張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中的進士,死於萬曆十年,而艾自修是萬曆二十八年中的進士,等這位爺背虎榜,張居正骨頭都成灰了,兩人怎麼可能互出對子?

但是這個野史傳播之廣,讓當年明月先生在講學時總有人會問李太后和張居正究竟有沒有一腿,讓酈波老師講《風雨張居正》時還專門抽出一講來介紹兩人的關係,在酈波老師看來,張居正和李太后之間的桃色緋聞純屬污衊,並無根據,但他又話鋒一轉:張居正長得很帥,又有能力,李太后又還在青春貌美的年紀,美女愛英雄,並不排除李太后對張居正單相思的可能性。

在酈老師心中,估計也認同張居正和李太后不清不楚,咱們且來看看酈老師的訪談:

酈老師的觀點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隆慶皇帝去世時李太后才二十八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而張居正又是個大帥哥,《明史》還特地記載了他的長相:“爲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面目白皙,方面闊口,還有着一把好鬍鬚,這樣的面容在不流行小鮮肉和日韓系美男的古代幾乎就是絕代美男的象徵,一個是青春年少的俏寡婦,一個是正值盛年的美男子,作爲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和李太后肯定也沒少打交道,這天長日久,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會不會有點男女情愫發生?

(由於嘴臭,高拱被李太后聯合張居正搞倒,自此長達十年的親密合作開始了)

除了長相互相吸引,李太后對張居正的能力也十分信任倚重,隆慶皇帝盛年而亡,李太后和萬曆皇帝這對孤兒寡母根本無法應對這龐大詭譎的帝國政務和朝廷人事,更要命的是先帝指定的頭號託孤大臣高拱又是個爲人霸道,做事專斷之人,這位大爺還悍然說出“十歲孩童,安能治國!”

面對這“主少國疑”的不利場面,在馮保的撮合下李太后選擇了張居正作爲她的政治盟友,雙方先是配合上演了一出奪權的好戲,高拱被強制打發回鄉,張居正則成爲了新任首輔。在未來的十年裏,李太后、馮保和張居正結成了牢固的鐵三角同盟,張居正更是一方面盡心竭力教導萬曆皇帝,希望將他培養成有爲之君,另一方面則銳意改革,讓大明府庫充實,國力日漸強盛,毫不誇張的說,除了生萬曆這點事張居正做不了,他把把隆慶皇帝該做的這點事兒全給做了.......

(在熊召政老師的小說《張居正》裏,張先生還教皇帝玩起了遊戲)

而李太后更是對張居正信任無比,她不但將朝政大權盡數託付“而大柄悉以委居正”,而且對張居正所提建議言聽計從,李太后想要修廟,張居正勸阻,李太后聽了;李太后想要重修祖墳,嫌國庫給的錢少,張居正勸諫,李太后聽了;李太后想要修整皇宮,張居正勸諫,李太后採納,可以說對張居正幾乎是百依百順。這種毫不加猜疑的信任也足以讓我們想入非非,所以就連張居正自己也說“聖母與皇上以腹心手足待臣, 實與羣臣不同。”

最令人難以解釋的就是萬曆八年,已經十八歲的天子相繼行過耕耤禮和謁陵禮後,按理來說他獨立處理朝政的條件和時機也已經成熟,張居正也急流勇退,便上疏請求致仕退休,萬曆皇帝又何嘗不想親政?可當他屁顛屁顛去請示老孃時,李太后卻兜頭一盆冷水澆了過來“與張先生說,各大典禮雖是修舉,內外一應政務,爾神宗尚未能裁決,邊事尤爲緊要。張先生親受先帝託付,豈忍言去!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先生今後再不必興此念。”

三十歲........也就是說萬曆皇帝還得當十二年傀儡,看十二年別人的臉色,萬曆皇帝不是八歲,而是十八歲!這在古代孩子都能有好幾個了,光看過爲兒子爭奪朝政大權,有誰看過還把這親政權力往外推的?所以有人就推測這是李太后捨不得張居正,老張要是回了湖北老家,兩人就再也見不到了,所以李太后纔對張居正致仕反應如此強烈,還要求萬曆三十歲以前別想親政那事兒。

這樣總結下來:顏值相當,配合默契,再加上張居正執掌朝政時李太后的種種迷惑行爲,難道李太后真的暗戀張居正?

我提提自己的想法:不可能。

您要說李太后對張居正沒有感情,似乎也有些牽強,但感情有很多種,欣賞、尊重、敬佩也屬於感情,爲什麼非要往男女情愛上引呢?

(在電視劇蒼穹之昴裏,慈禧和榮祿也頗有些不清不楚)

不知道是不是大男子主義作祟,對於政治女性,我們總是熱衷於搞出些桃色新聞(當然,也怪這些政治女性自己也的確不乾淨,武后就不說了,呂后和審食其不清不楚,馮太后也是面首一大堆)以證明牝雞司晨的觀點:你看,我就說女人不能干涉政務吧!而且背黑鍋的不止李太后一人,慈禧也莫名其妙躺槍,野史裏不但寫她和榮祿不清不楚,還繪聲繪色的讓老佛爺和外國人搞上了,最後還生了個孩子,你找哪找人說理?

(對於李太后來說,男女情愛遠遠比不上兒子的成長和大明江山)

首先李太后和張居正都是政治人物,在他們的生命中有很多比愛情重要得多的東西,更何況擺在李太后和張居正面前的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萬曆登基的第一年國庫空虛到竟然發不出錢來!逼得張居正只能拿胡椒折俸,都這個尿性了李太后哪有心思去談情說愛?她時時刻刻得操心着萬曆的學業和大明的江山,而張居正除了要教導小皇帝,還得忙着改革,處理全國各地的政務,所以先不說這兩人有沒有閒情雅緻來談情說愛,估計連時間都沒有。

(雖然張居正的確長得相貌堂堂,但此時他已經四十九歲,比李太后的父親還要大兩歲)

其次再來說說顏值,沒錯,張居正是帥,李太后也美,但隆慶皇帝死時張居正已經四十九歲,比李太后父親李偉的年紀都大(張居正是公元1525年生人,而李太后的父親李偉是1527年生人)雖說保養的肯定不錯,但四十九歲的老人多少不比盛年,所以您要說李太后尊敬、看重張居正,我沒意見,但要說暗戀,貌似人家李沒必要對一個比親爹年紀還大兩歲的老頭兒發花癡吧......

(李太后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更不會對張居正有什麼非禮的想法)

再來說政治影響和民間風氣,我們總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張居正和李太后,卻往往脫離了時代背景,有明一朝,封建禮教已經發展到了高峯,“從一而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在士大夫們的吹噓下已經成爲評價女性道德的基本準則,李太后自然也毫無疑問被洗腦的對象,更何況她作爲一個泥瓦匠的女兒能成爲裕王侍妾,甚至還爲裕王生下兒子,這幾十年來可謂過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十餘年的王府生涯早就將李氏鍛鍊成了一個嚴格恪守三從四德的婦女標杆,面對張居正,李太后更會嚴守男女之防,不留下一絲一毫的口風。

更何況李太后還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宣稱自己是九蓮菩薩投胎轉世—“九蓮菩薩者,孝定皇后夢中受經者也。覺而一字不遺,因錄入佛大藏中。旋作慈壽寺,其後建九蓮閣,內塑菩薩像,跨一鳳而九首,乃孝定以夢中所見,語塑工而爲之。寺僧相傳,菩薩爲孝定前身,其來久矣。”這頭拜菩薩佛祖,那頭想着張居正,李太后難道不怕雷劈?

所以於情於理,李太后都不會和張居正有什麼瓜葛,而且在張居正執政後期,李太后和他有明顯齟齬,表面上看李太后對張居正全力支持,但心裏未必沒有想法,爲什麼這麼說?因爲老張管的實在太寬了......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在五峯山修建了一座豪華的九蓮殿,封太后爲“九蓮菩薩”)

從萬曆三年開始,李太后就發現不管做什麼,張居正都得阻攔一番。

李太后要修祖墳,工部撥款兩萬兩,太后和皇帝嫌少了,張居正不同意:兩萬就已經夠多啦!

李太后想要修正慈寧、慈慶兩宮,張居正不同意,萬曆二年這兩座宮殿已經翻修過一次了,你咋還想着要花錢呢?

萬曆皇帝出疹子,李太后想在宮裏設神壇拜神祈福,張居正又反對:太祖皇帝當時不喜歡這些僧人道士,認爲他們聚在一起肯定會生亂子,你要想拜,拜祖宗社稷唄,拜菩薩幹嘛?

李太后想在涿州修建娘娘廟,張居正說,哎呀,修廟不實在,您要真有錢還不如把廟改橋,這樣還能實惠老百姓呢。

李太后的老爹李偉是個財迷,他負責籌辦關外將士過冬的棉衣,卻以次充好,害的不少士兵被凍死,張居正把這事兒捅到了御前,於是李太后只能斥責李偉並罰俸半年。

李偉想從武清伯升至武清侯,張居正反對,此事不了了之。

除此以外,還有李太后秋決大赦,張居正反對,李太后想修建佛寺被張居正反對。

看到這,您如果是李太后會爽麼?我反正不怎麼爽,這天下究竟是姓張還是姓朱?

另外補充一句,張居正一死,李偉馬上被封武清侯,第二年慈寧宮大修,李太后高高興興住進新宮,張居正死後,李太后不發一言,任憑萬曆大肆詆譭這位昔日的老師,您還會覺得李太后暗戀張居正?

那可能就有讀者朋友問了,要是李太后對張居正沒有意思,那爲什麼還跟萬曆皇帝說他三十歲以後再親政呢?

這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正常,一種陰謀。

(雖然敬重張居正,但如果萬曆真要清算張居正,李太后也並不會因此與兒子爭論)

正常的解釋爲:李太后認爲大明王朝沒了張居正真的不行,所以她要求萬曆皇帝三十歲以後親政也是出於多種考量後給出的建議,但沒想到兩年後張居正不幸因病去世,受張居正管制多年的萬曆皇帝早就對這個嚴厲的老師恨之入骨,於是馬上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李太后可能勸過萬曆皇帝,但皇帝不聽,俗話說“兒大不由娘”,李太后雖然欣賞敬重張居正,但她明顯還是更在意的還是自己的兒子,既然皇帝非要要這麼做,那就由他去吧!

而另一個就是陰謀論,其實李太后對張居正的不滿也達到了頂點,可如果萬曆八年就這麼讓張居正致仕退休了,萬曆估計還是會很感激這個老師,這就讓李太后無法接受,於是她就刻意的向萬曆皇帝提三十歲再親政的要求,而張居正也着實放不下手中的權勢,於是在李太后的推波助瀾下,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愈發不滿,終於在他死後迎來了爆發。

張居正和李太后那點事,我想用當年明月先生的話來結尾:這種事情,亂講小心被雷劈死。

作者:雨目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