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光靠答題,就能一夜暴富。

  這樣的故事對我們來說,早已不算稀奇。

  看着《開心辭典》《幸運52》長大的80、90後,對這類競答節目相當熟悉。

  而它們的鼻祖,是一檔叫《百萬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的電視競猜節目。

  參賽者連續回答問題,全部答對,即可獲得100萬英鎊的獎勵。

  於1998年英國首播。

  此後風靡全球,被世界各地的電視臺買下版權。

  可你是否聽說過,關於它還有過一場臭名昭著的作弊爭議。

  事件本身比電視節目更加撲朔迷離。

  最近,這個節目的創造者——英國電視臺ITV就自黑了一把。

  將這件醜聞的始末,拍成了一部迷你劇集。

  《問答》

  Quiz

  這ITV上半年的重頭戲。

  請來了在歐洲電影獎榮獲終身成就獎的名導斯蒂芬·弗雷斯。

  他拍攝的《女王》《菲洛梅娜》《英國式醜聞》等電影、劇集,在奧斯卡、艾美獎、威尼斯電影節都榜上有名。

  幾位重要角色全是演技精湛、人氣頗高的實力派影星。

  有最經典的一版《傲慢與偏見》裏的「達西先生」,馬修·麥克費登。

  有拿獎拿到手軟的《倫敦生活》裏姐姐克萊爾的扮演者,茜安·克利福德。

  還有演過《血鑽》《暮光之城》,最近還在《好兆頭》裏大放異彩的麥克·辛。

  就連戲份不多的配角,個個都有着光鮮的演藝經歷。

  爲何一部迷你劇,如此大費周章?

  因爲這個關於《百萬富翁》的故事,曾經真實發生在英國電視史上;

  而牽扯其中的電視臺正是拍攝此劇的ITV。

  全世界都在期待:

  這是一次自黑,還是洗白?

  一切混亂的始作俑者又將會如何呈現這段備受爭議的鬧劇。

  《百萬富翁》是一檔1998年始創於英國ITV的電視節目。

  規則我們都很熟悉:

  參賽選手需要連續正確回答15道問題。

  答題過程中,只有詢問觀衆、連線親友、排除選項三次求助機會。

  全部答對,即可贏得100萬英鎊。

  起初幾乎沒人對這檔節目寄予厚望。

  沒想到,試播集播出後,全英國觀衆都參與其中。

  電視臺的報名電話每天都處於佔線狀態。

  飆升的收視率、通信資費和廣告效益讓ITV賺得盆滿鉢盈。

  就連美國廣播公司(ABC)及其母公司迪斯尼都主動登門造訪。

  雙膝跪地請求購買版權,膜拜這一市場潛力無限的作品。

  《百萬富翁》節目,不僅讓ITV聲名大噪,還改寫了ABC在美國電視界的命運。

  兩年內便成爲其歷史上盈利最高的節目,總收入達10億美元。

  版權售賣到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就連香港亞視也因此一飛沖天,相關新聞無不登上各版頭條。

  周星馳上名人版《百萬富翁》

  每一項爆火的娛樂,背後都會有一羣瘋狂而執着的追隨者。

  《百萬富翁》也不例外。

  很快,節目的忠實粉絲便成立了一個「抵抗組織」。

  他們分享節目的相關情報,一起研究通過海選、現場答題的技巧。

  甚至還有一些多次參賽的老油條,做起了「職業輔助」。

  提供全套周全的協助參賽服務,幫助更多沉迷其中的觀衆拿獎。

  事成之後,只需支付25%的獎金酬勞。

  事件中的查爾斯一家,也是《百萬富翁》的忠實粉絲。

  他的妻子和大舅子,打小就喜歡這樣的問答遊戲。

  節目播出之後,當然不受控制地癡迷於此。

  花費高昂的電話費一次次報名。

  研究每一期節目分析答題技巧和出題邏輯。

  甚至親手製作了選拔環節的搶答器,日日夜夜勤加練習。

  連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都眼熟這個屢屢參賽的家庭了。

  查爾斯的妻子和大舅子最終止步於32000英鎊獎金。

  這還遠遠不夠。

  於是,全家人取勝的厚望落在了查爾斯肩上。

  結果我們已經知道。

  他在2001年的比賽中,答對了15道難題,贏得了百萬大獎。

  可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裏。

  這個查爾斯彩排時,笨拙的表現在節目組看來:

  連終極寶座都坐不上,拿獎更是沒戲。

  他在答題時的神情舉止也有些詭異:

  每次答題都會強行拖延時間,顯得慌亂而刻意。

  總是先確定一個錯誤選項,最後一刻才選中自稱根本沒有聽說過的正確答案。

  更離奇的是,在他改變選項的前幾秒,演播廳裏總會傳來規律的咳嗽聲。

  似乎是有人在觀衆席用咳嗽聲提示他答題。

  節目組選擇了報警。

  查爾斯夫婦還沒來得及享受奢華的生活,還沒來得及出版寫滿答題技巧的著作。

  直接就被拒絕支付獎金的ITV告上了法庭,控告他們在作弊團隊的協助下詐騙獎金。

  執法機關未查先捕,新聞媒體一擁而上。

  在過去,只有最惡劣的謀殺犯和戀童癖犯人才會受到這樣的待遇。

  一夜之間,這對中產夫婦成爲了街頭巷尾人人嗤笑的「咳嗽百萬富翁」。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也和英國的電視媒體、司法機關、社會大衆一樣。

  堅信這家人對《百萬富翁》癡迷到瘋魔,所以做出了這樣可笑的作弊行爲。

  但在最後一集裏,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故事的另一種可能:

  查爾斯事實上是位相當聰明的門薩會員,所有表現都是爲了節目的娛樂性。

  電視臺提供的一切證據和證詞都經過放大和剪輯,帶有明顯的誤導性。

  做着職業輔助的領頭人承認,有上百位選手在他們的協助下奪得過獎金;

  但其中並不包括如今在法庭遭受審問的這對夫妻。

  就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

  雖然人人質疑男主作弊。

  但是,能答對這些鮮有人知的難題,僅僅是因爲他真的知道這些答案而已。

  可是又有幾個人願意相信這樣的解釋。

  正如查爾斯一家的辯護律師所說:

  比起更加平淡的真相,人們更願意相信具有娛樂性的謊言。

  從坐進演播廳的那一瞬間開始,他們就早已不再是一個複雜、多面、活生生的人。

  名字或是身份,都被拆解重構成令人發笑的娛樂產品。

  時至今日,現實裏的查爾斯夫婦還在繼續上訴,爲自己的清白辯護。

  但事實的真相是什麼,似乎並不重要了。

  電視臺並沒有那麼在乎那一百萬的獎金。

  相反,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讓節目更受歡迎;

  隨後拍攝的紀錄片、包括這部舊事重提的劇集,都能爲他們賺得更多的收視率。

  司法執法機關也並不關心判決的結果是否公正。

  輿論對是非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斷,符合他們的期待即可。

  正義的執行只需要在風口浪尖之時被世人「見證」,不必真的恰如其分。

  社會大衆也樂意如此消費查爾斯夫婦的私人生活。

  他們襲擊他的房子、割破他的輪胎、打死他的狗;

  不管走到哪裏,都有人對着他和妻子、以及幾個無辜的孩子咳嗽。

  這一切在大衆眼中並不是過激,而是罪有應得。

  即使作爲局外人,他們也許永遠都不知道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全民狂歡。

  萬事萬物皆可娛樂。

  反正真正的受害者,只有這家陌生的可憐蟲。

  可能你難以相信。

  《百萬富翁》的收視率,趕超了戴安娜王妃葬禮的報道。

  這場鬧劇發生的同時,美國剛好經歷了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

  但在英國,人們很少關注那些逝去的生命,而是熱議着「咳嗽選手」的下場會是如何。

  可笑嗎?

  其實沒那麼可笑,甚至有些諷刺。

  因爲在這起事件發生的二十年後,泛娛樂主義的蔓延反而愈演愈烈了。

  一切公衆話語都在以更加娛樂化的方式進行表達。

  政治、宗教、新聞、教育、體育、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爲了娛樂的附庸。

  人們在娛樂世界中逐漸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連基本的判斷能力都漸漸退化了。

  到處都是拿碎片化信息裝點自己的「公知」。

  到處都是重複着網絡段子和他人觀點的噴子。

  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只有極端的衝突和無腦的迎合。

  比起嚴肅新聞、前沿學術、藝術文化,人人都更願意討論門檻更低的娛樂。

  就在國內疫情最緊張的時候,持續霸佔熱搜的卻是一場關於偶像藝人的罵戰。

  有的人堅定相信偶像的清白,聲嘶力竭地捍衛着;

  有的人自認洞悉事件的真相,毫不留情地痛斥着。

  這讓香玉想到了一個詞:

  「僞覺醒個體娛樂時代」。

  在這場紛爭之中,無論是哪一方都自己纔是清醒的正義捍衛者。

  但是,當你我投身於娛樂的漩渦之中,又有幾個人是真的在思辨的獨立個體呢?

  正如勒龐在《烏合之衆》描述的那樣。

  「當我們處於羣體中,容易衝動多變、易受暗示和煽動、情緒誇張又單純。

  在羣體中,具備足夠強大的能力來抵擋情感暗示的人寥寥無幾。

  因此易於在趨同的洪流中迷失……」

  在這部劇的開頭,引用了一句畢加索的話:

  我們都知道藝術不是真相。

  藝術是謊言,讓我們意識到真相。

  每當一個萬衆矚目的人物、事件出現。

  滿屏都是「喫瓜」「扒皮」。

  人人都想從中挖掘到一些滿足自己預期、符合自己猜測的戲劇性「真相」。

  那萬一,在那些娛樂化的策劃、剪輯、包裝背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真相呢?

  我們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爭論的,豈不皆是虛無?

  至於如何識破輿論製造的假象、摒棄娛樂構建的膚淺。

  去體悟宏觀、去探討深刻,去追求理性。

  我想,這的確是當下值得每個年輕人深思的議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