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光靠答题,就能一夜暴富。

  这样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早已不算稀奇。

  看着《开心辞典》《幸运52》长大的80、90后,对这类竞答节目相当熟悉。

  而它们的鼻祖,是一档叫《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的电视竞猜节目。

  参赛者连续回答问题,全部答对,即可获得100万英镑的奖励。

  于1998年英国首播。

  此后风靡全球,被世界各地的电视台买下版权。

  可你是否听说过,关于它还有过一场臭名昭著的作弊争议。

  事件本身比电视节目更加扑朔迷离。

  最近,这个节目的创造者——英国电视台ITV就自黑了一把。

  将这件丑闻的始末,拍成了一部迷你剧集。

  《问答》

  Quiz

  这ITV上半年的重头戏。

  请来了在欧洲电影奖荣获终身成就奖的名导斯蒂芬·弗雷斯。

  他拍摄的《女王》《菲洛梅娜》《英国式丑闻》等电影、剧集,在奥斯卡、艾美奖、威尼斯电影节都榜上有名。

  几位重要角色全是演技精湛、人气颇高的实力派影星。

  有最经典的一版《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先生」,马修·麦克费登。

  有拿奖拿到手软的《伦敦生活》里姐姐克莱尔的扮演者,茜安·克利福德。

  还有演过《血钻》《暮光之城》,最近还在《好兆头》里大放异彩的麦克·辛。

  就连戏份不多的配角,个个都有着光鲜的演艺经历。

  为何一部迷你剧,如此大费周章?

  因为这个关于《百万富翁》的故事,曾经真实发生在英国电视史上;

  而牵扯其中的电视台正是拍摄此剧的ITV。

  全世界都在期待:

  这是一次自黑,还是洗白?

  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又将会如何呈现这段备受争议的闹剧。

  《百万富翁》是一档1998年始创于英国ITV的电视节目。

  规则我们都很熟悉:

  参赛选手需要连续正确回答15道问题。

  答题过程中,只有询问观众、连线亲友、排除选项三次求助机会。

  全部答对,即可赢得100万英镑。

  起初几乎没人对这档节目寄予厚望。

  没想到,试播集播出后,全英国观众都参与其中。

  电视台的报名电话每天都处于占线状态。

  飙升的收视率、通信资费和广告效益让ITV赚得盆满钵盈。

  就连美国广播公司(ABC)及其母公司迪斯尼都主动登门造访。

  双膝跪地请求购买版权,膜拜这一市场潜力无限的作品。

  《百万富翁》节目,不仅让ITV声名大噪,还改写了ABC在美国电视界的命运。

  两年内便成为其历史上盈利最高的节目,总收入达10亿美元。

  版权售卖到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就连香港亚视也因此一飞冲天,相关新闻无不登上各版头条。

  周星驰上名人版《百万富翁》

  每一项爆火的娱乐,背后都会有一群疯狂而执着的追随者。

  《百万富翁》也不例外。

  很快,节目的忠实粉丝便成立了一个「抵抗组织」。

  他们分享节目的相关情报,一起研究通过海选、现场答题的技巧。

  甚至还有一些多次参赛的老油条,做起了「职业辅助」。

  提供全套周全的协助参赛服务,帮助更多沉迷其中的观众拿奖。

  事成之后,只需支付25%的奖金酬劳。

  事件中的查尔斯一家,也是《百万富翁》的忠实粉丝。

  他的妻子和大舅子,打小就喜欢这样的问答游戏。

  节目播出之后,当然不受控制地痴迷于此。

  花费高昂的电话费一次次报名。

  研究每一期节目分析答题技巧和出题逻辑。

  甚至亲手制作了选拔环节的抢答器,日日夜夜勤加练习。

  连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都眼熟这个屡屡参赛的家庭了。

  查尔斯的妻子和大舅子最终止步于32000英镑奖金。

  这还远远不够。

  于是,全家人取胜的厚望落在了查尔斯肩上。

  结果我们已经知道。

  他在2001年的比赛中,答对了15道难题,赢得了百万大奖。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这个查尔斯彩排时,笨拙的表现在节目组看来:

  连终极宝座都坐不上,拿奖更是没戏。

  他在答题时的神情举止也有些诡异:

  每次答题都会强行拖延时间,显得慌乱而刻意。

  总是先确定一个错误选项,最后一刻才选中自称根本没有听说过的正确答案。

  更离奇的是,在他改变选项的前几秒,演播厅里总会传来规律的咳嗽声。

  似乎是有人在观众席用咳嗽声提示他答题。

  节目组选择了报警。

  查尔斯夫妇还没来得及享受奢华的生活,还没来得及出版写满答题技巧的著作。

  直接就被拒绝支付奖金的ITV告上了法庭,控告他们在作弊团队的协助下诈骗奖金。

  执法机关未查先捕,新闻媒体一拥而上。

  在过去,只有最恶劣的谋杀犯和恋童癖犯人才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一夜之间,这对中产夫妇成为了街头巷尾人人嗤笑的「咳嗽百万富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和英国的电视媒体、司法机关、社会大众一样。

  坚信这家人对《百万富翁》痴迷到疯魔,所以做出了这样可笑的作弊行为。

  但在最后一集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查尔斯事实上是位相当聪明的门萨会员,所有表现都是为了节目的娱乐性。

  电视台提供的一切证据和证词都经过放大和剪辑,带有明显的误导性。

  做着职业辅助的领头人承认,有上百位选手在他们的协助下夺得过奖金;

  但其中并不包括如今在法庭遭受审问的这对夫妻。

  就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样。

  虽然人人质疑男主作弊。

  但是,能答对这些鲜有人知的难题,仅仅是因为他真的知道这些答案而已。

  可是又有几个人愿意相信这样的解释。

  正如查尔斯一家的辩护律师所说:

  比起更加平淡的真相,人们更愿意相信具有娱乐性的谎言。

  从坐进演播厅的那一瞬间开始,他们就早已不再是一个复杂、多面、活生生的人。

  名字或是身份,都被拆解重构成令人发笑的娱乐产品。

  时至今日,现实里的查尔斯夫妇还在继续上诉,为自己的清白辩护。

  但事实的真相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了。

  电视台并没有那么在乎那一百万的奖金。

  相反,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让节目更受欢迎;

  随后拍摄的纪录片、包括这部旧事重提的剧集,都能为他们赚得更多的收视率。

  司法执法机关也并不关心判决的结果是否公正。

  舆论对是非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符合他们的期待即可。

  正义的执行只需要在风口浪尖之时被世人「见证」,不必真的恰如其分。

  社会大众也乐意如此消费查尔斯夫妇的私人生活。

  他们袭击他的房子、割破他的轮胎、打死他的狗;

  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对着他和妻子、以及几个无辜的孩子咳嗽。

  这一切在大众眼中并不是过激,而是罪有应得。

  即使作为局外人,他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全民狂欢。

  万事万物皆可娱乐。

  反正真正的受害者,只有这家陌生的可怜虫。

  可能你难以相信。

  《百万富翁》的收视率,赶超了戴安娜王妃葬礼的报道。

  这场闹剧发生的同时,美国刚好经历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

  但在英国,人们很少关注那些逝去的生命,而是热议着「咳嗽选手」的下场会是如何。

  可笑吗?

  其实没那么可笑,甚至有些讽刺。

  因为在这起事件发生的二十年后,泛娱乐主义的蔓延反而愈演愈烈了。

  一切公众话语都在以更加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政治、宗教、新闻、教育、体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人们在娱乐世界中逐渐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连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渐渐退化了。

  到处都是拿碎片化信息装点自己的「公知」。

  到处都是重复着网络段子和他人观点的喷子。

  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只有极端的冲突和无脑的迎合。

  比起严肃新闻、前沿学术、艺术文化,人人都更愿意讨论门槛更低的娱乐。

  就在国内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持续霸占热搜的却是一场关于偶像艺人的骂战。

  有的人坚定相信偶像的清白,声嘶力竭地捍卫着;

  有的人自认洞悉事件的真相,毫不留情地痛斥着。

  这让香玉想到了一个词:

  「伪觉醒个体娱乐时代」。

  在这场纷争之中,无论是哪一方都自己才是清醒的正义捍卫者。

  但是,当你我投身于娱乐的漩涡之中,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在思辨的独立个体呢?

  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描述的那样。

  「当我们处于群体中,容易冲动多变、易受暗示和煽动、情绪夸张又单纯。

  在群体中,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力来抵挡情感暗示的人寥寥无几。

  因此易于在趋同的洪流中迷失……」

  在这部剧的开头,引用了一句毕加索的话:

  我们都知道艺术不是真相。

  艺术是谎言,让我们意识到真相。

  每当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物、事件出现。

  满屏都是「吃瓜」「扒皮」。

  人人都想从中挖掘到一些满足自己预期、符合自己猜测的戏剧性「真相」。

  那万一,在那些娱乐化的策划、剪辑、包装背后,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真相呢?

  我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争论的,岂不皆是虚无?

  至于如何识破舆论制造的假象、摒弃娱乐构建的肤浅。

  去体悟宏观、去探讨深刻,去追求理性。

  我想,这的确是当下值得每个年轻人深思的议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