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科研人员都以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作为终生目标,而这个目标,一位中国人早就实现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个中国人恰恰是生活在我们一直认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晚清时期。他,叫做徐寿。

我们都知道,大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有着其明显的局限性。满人因为惧怕动摇自身统治,不得不时刻提防汉族人。但是毕竟是在中原地区,汉族人数众多,满人又不得不依赖汉人。因此,就是在这样微妙的关系中,满人艰难地维持着平衡。
当西方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工业时,大清朝正在宣传“王命不可违”,当科学、数学等已经成为西方研究数百年的内容时,大清朝的雍正皇帝正在向治下百姓宣传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顺得来的。《大义觉迷录》是那时候百姓必须要熟读成诵的,而雍正皇帝正将几何作为个人兴趣爱好,偷偷在皇宫中每天做几道几何题。
西方使者带着轮船模型来到中国,觐见乾隆皇帝,要讲先进的技术传播到大清帝国,而乾隆皇帝却打着哈欠让福康安招待他。这种模型福康安正眼也不瞧,只说我泱泱大国怎么能看得起这种小玩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科研条件、没有科研设备,但是当时的徐寿,却做着科学家做的事情。更令人佩服的是,他还是多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1818年,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家里的经济条件本来是很好的,可惜到他出生以后,父亲去世得早,因此没有留下太多家产。不过,母亲倒是遵从抚琴遗愿,一心想让他考取功名。所幸徐寿起初没有让大家失望,这是个从小就聪明机灵的孩子,传统的儒学经典,比如《四书》、《五经》之类的他一读就通,还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另外,徐寿还很喜欢制作一些小工艺品。邻居们都夸他是个聪明孩子,认为他将来必定能考取功名做大官。

徐寿依照父母亲的愿望,确实在成年后参加科考,可惜的是,他接连考了几次,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在那个年代,科考是底层人们想要晋升到社会上层的唯一途径,普通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科考上,可是徐寿却没有,他想的是,既然考不上,八股文反正也没什么用,我放弃!
于是,在大家读儒家经典的时候,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了实用上。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物产山川,他都很感兴趣。别人听故事,他往往更在乎其中那些有实用性的片段。根据书中的描写,他还投入实践,自己制作了指南针、象限仪等。这里所说的象限仪,与数学上的不同,是一种用于衡量大炮设计精准度的仪器,在后来的近代战争中是很重要的战争仪器。

此外,徐寿还对音乐方面十分有兴趣,不过他的兴趣不在曲艺,而是主要体现在乐器的制作上。一次,他在大街上帮别人修理七弦琴,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十里八村的,大家都对这位有大智慧的人十分崇敬,其中就有华蘅芳的父亲。
当时,华父是在为儿子寻找一位伴读的人。这徐寿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他比华蘅芳大了15岁,但是两人沟通起来毫无压力,后来还一起搞了很多科学研究,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小小的县城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了,两人决定去上海,更广阔的地方必然有着更值得探索的有趣的东西。果然,到了上海,他们发现了一本叫做《博物新编》的书。

《博物新编》是一本国外的著作,其中涵盖了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这本书在当时的大清朝意义匪浅,毕竟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大清实在是太落后了。
书中的描写让徐寿和华蘅芳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在大清泱泱大国之外,还有更加巧妙的天地。为了实现学以致用,他们决定开始照着书中的描写搞发明、做实验。可是,当时的大清朝哪里有那些先进的仪器呢?

牛人就是牛人,设备条件之类的根本就阻碍不了他们。徐寿和华蘅芳用水晶图章制作了三棱镜,用以研究光学;他们跑到洋人的轮船上实地观察,回来之后研究蒸汽机的做法。当时的大清朝,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闹着玩儿。毕竟那么多能工巧匠都弄不出来的东西,他们凭着书上的图片,再看看实物,就能做出来了?他们可是连最基础的螺丝钉都没有。
不过,这也不是问题,徐寿甚至自己一点一点挫螺丝,终于在三个月后,发明了当时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进而将其运用在轮船上。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大清慌了,清朝统计者终于意识到了闭关锁国的害处,洋务运动随即兴起,如此,徐寿便成为炙手可热的发明家。
1864年,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终于诞生,这艘长55市尺、排水量45顿、时速12.8公里的战船让大清所有人震惊了。

不久后,中国第一艘军舰“惠吉号”诞生了,“操江”、“测海”、“驭远”等战舰相继出现,徐寿这个人成为大清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无疑不叹服的人物。
很多人说,在当时那个封闭的时代,相关的设备都没有,大清更是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发明,徐寿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但是这些近代发明的诞生,甚至到今天还有重要运用,难道徐寿是穿越回大清的?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徐寿对近代中国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