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科研人員都以在《Nature》雜誌發表論文作爲終生目標,而這個目標,一位中國人早就實現了。然而令人喫驚的是,這個中國人恰恰是生活在我們一直認爲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晚清時期。他,叫做徐壽。

我們都知道,大清朝作爲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少數民族統治中原地區的朝代,有着其明顯的侷限性。滿人因爲懼怕動搖自身統治,不得不時刻提防漢族人。但是畢竟是在中原地區,漢族人數衆多,滿人又不得不依賴漢人。因此,就是在這樣微妙的關係中,滿人艱難地維持着平衡。
當西方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工業時,大清朝正在宣傳“王命不可違”,當科學、數學等已經成爲西方研究數百年的內容時,大清朝的雍正皇帝正在向治下百姓宣傳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順得來的。《大義覺迷錄》是那時候百姓必須要熟讀成誦的,而雍正皇帝正將幾何作爲個人興趣愛好,偷偷在皇宮中每天做幾道幾何題。
西方使者帶着輪船模型來到中國,覲見乾隆皇帝,要講先進的技術傳播到大清帝國,而乾隆皇帝卻打着哈欠讓福康安招待他。這種模型福康安正眼也不瞧,只說我泱泱大國怎麼能看得起這種小玩意。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沒有科研條件、沒有科研設備,但是當時的徐壽,卻做着科學家做的事情。更令人佩服的是,他還是多個領域的傑出科學家。
1818年,徐壽出生在江蘇無錫。他家裏的經濟條件本來是很好的,可惜到他出生以後,父親去世得早,因此沒有留下太多家產。不過,母親倒是遵從撫琴遺願,一心想讓他考取功名。所幸徐壽起初沒有讓大家失望,這是個從小就聰明機靈的孩子,傳統的儒學經典,比如《四書》、《五經》之類的他一讀就通,還很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另外,徐壽還很喜歡製作一些小工藝品。鄰居們都誇他是個聰明孩子,認爲他將來必定能考取功名做大官。

徐壽依照父母親的願望,確實在成年後參加科考,可惜的是,他接連考了幾次,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在那個年代,科考是底層人們想要晉升到社會上層的唯一途徑,普通人會花大量的時間在科考上,可是徐壽卻沒有,他想的是,既然考不上,八股文反正也沒什麼用,我放棄!
於是,在大家讀儒家經典的時候,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了實用上。不管是天文地理,還是物產山川,他都很感興趣。別人聽故事,他往往更在乎其中那些有實用性的片段。根據書中的描寫,他還投入實踐,自己製作了指南針、象限儀等。這裏所說的象限儀,與數學上的不同,是一種用於衡量大炮設計精準度的儀器,在後來的近代戰爭中是很重要的戰爭儀器。

此外,徐壽還對音樂方面十分有興趣,不過他的興趣不在曲藝,而是主要體現在樂器的製作上。一次,他在大街上幫別人修理七絃琴,周圍圍滿了看熱鬧的人,十里八村的,大家都對這位有大智慧的人十分崇敬,其中就有華蘅芳的父親。
當時,華父是在爲兒子尋找一位伴讀的人。這徐壽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了。他比華蘅芳大了15歲,但是兩人溝通起來毫無壓力,後來還一起搞了很多科學研究,大有相見恨晚的意思。小小的縣城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了,兩人決定去上海,更廣闊的地方必然有着更值得探索的有趣的東西。果然,到了上海,他們發現了一本叫做《博物新編》的書。

《博物新編》是一本國外的著作,其中涵蓋了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這本書在當時的大清朝意義匪淺,畢竟與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相比,大清實在是太落後了。
書中的描寫讓徐壽和華蘅芳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在大清泱泱大國之外,還有更加巧妙的天地。爲了實現學以致用,他們決定開始照着書中的描寫搞發明、做實驗。可是,當時的大清朝哪裏有那些先進的儀器呢?

牛人就是牛人,設備條件之類的根本就阻礙不了他們。徐壽和華蘅芳用水晶圖章製作了三棱鏡,用以研究光學;他們跑到洋人的輪船上實地觀察,回來之後研究蒸汽機的做法。當時的大清朝,很多人都以爲他們是鬧着玩兒。畢竟那麼多能工巧匠都弄不出來的東西,他們憑着書上的圖片,再看看實物,就能做出來了?他們可是連最基礎的螺絲釘都沒有。
不過,這也不是問題,徐壽甚至自己一點一點挫螺絲,終於在三個月後,發明了當時中國第一臺蒸汽機,進而將其運用在輪船上。鴉片戰爭的失敗讓大清慌了,清朝統計者終於意識到了閉關鎖國的害處,洋務運動隨即興起,如此,徐壽便成爲炙手可熱的發明家。
1864年,中國第一艘蒸汽動力船--“黃鵠號”終於誕生,這艘長55市尺、排水量45頓、時速12.8公里的戰船讓大清所有人震驚了。

不久後,中國第一艘軍艦“惠吉號”誕生了,“操江”、“測海”、“馭遠”等戰艦相繼出現,徐壽這個人成爲大清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無疑不歎服的人物。
很多人說,在當時那個封閉的時代,相關的設備都沒有,大清更是從來沒有過類似的發明,徐壽更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學習,但是這些近代發明的誕生,甚至到今天還有重要運用,難道徐壽是穿越回大清的?當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徐壽對近代中國做出的貢獻,功不可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