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經典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對很多人而言,南斯拉夫是一個熟悉卻越來越陌生的詞。

從強人鐵托到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從歌曲《啊,朋友再見》到科索沃戰爭,與南斯拉夫相關的東西,曾經在兩代中國人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進入21世紀之後,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徹底消失了——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改名爲塞爾維亞和黑山,至此“南斯拉夫”這個名詞,不僅消失在了世界地圖中,也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伴隨南斯拉夫而消逝的,還有不斷模糊的記憶。如今,除了一些老電影、老歌曲之外,能讓人想起南斯拉夫的,恐怕只有大使館事件了。

南斯拉夫地理位置

01、強人“拼湊”的國家

南斯拉夫,顧名思義,是南部的斯拉夫。

斯拉夫人發源于波蘭境內,後來逐漸分化成了三支: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人、波斯尼亞人、保加利亞人。

斯拉夫人分佈

公元6世紀,斯拉夫人的一支突破東羅馬帝國在多瑙河的防線,入侵巴爾幹半島,並定居了下來,這便是南斯拉夫人。

由於文明發展比較落後,加上巴爾幹半島歷來是大國必爭之地,所以南斯拉夫人長期受異族統治,先是東羅馬帝國,後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靠近亞里亞德海的地方,還先後受阿瓦爾人、法蘭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統治。

到了近代,隨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1878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相繼成立了王國。

地跨亞非歐的奧斯曼帝國

當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半島的控制力下降之時,奧匈帝國遂取而代之,不斷強化在這地區的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就是奧匈帝國壓迫塞爾維亞,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憤而刺殺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斯曼帝國更加衰落,奧匈帝國也崩潰了,原先被奧匈帝國控制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獲得了獨立。

被異族壓迫了一千多年後,南斯拉夫人迫切想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國家,經過合計,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建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黑山此前已併入塞爾維亞),1929年又改名爲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王國存在的時間不長,到1941年4月就被德軍滅亡了。此後,鐵托領導的南共,帶領南斯拉夫游擊隊打了4年反法西斯游擊戰,幾乎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南斯拉夫。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爲在反攻貝爾格萊德時,蘇聯支援了1個坦克軍、2個航空師以及一些其他重武器。

南斯拉夫游擊隊

鐵托曾驕傲地說過:我們是歐洲唯一自己解放了自己國土的人民,在最後的突擊中,我們的軍隊使敵人遭受慘重的損失,僅德國人就被打死了9.8萬人,俘虜了28.5萬德國人和僞軍。

1945年11月,鐵托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它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面積26.7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

雖然這些國家的人都是南斯拉夫人,但是由於長期受不同異族的統治,這6個加盟共和國的政治背景、經濟發展、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傳統等情況都不一樣,甚至連語言也有區別,他們之所以拼湊成一個國家,一是想報團取暖,二是四年戰爭日久生情,加上鐵托和南共的威望,把它們擰成了一股繩。

南斯拉夫各加盟國(科索沃是自治省)

02、不走尋常路的“異端”

鐵托,原名約瑟夫·布羅茲,鐵托只是他的衆多化名之一。1892年出身於克羅地亞地區。克羅地亞屬於奧匈帝國,一戰期間鐵托在奧匈帝國軍隊中服役,1915年在戰爭中被俄軍俘虜。俄國革命後,滯留在俄國的鐵托完成了精神昇華,被第三國際派回南斯拉夫搞革命,直至南斯拉夫重新建國。

鐵托

南斯拉夫建國後與蘇聯走得很近,但好景不長,1948年兩國就鬧掰了。原因是蘇聯想把南斯拉夫當衛星國,就像東歐國家一樣,但鐵托堅決說不,要平等交往。史達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就這樣,南斯拉夫被踢出了羣,受到了東方陣營的孤立封鎖打壓。

爲了生存,鐵托開始尋求與西方緩和,又獨立自主探索發展道路——南斯拉夫成了一個“異端”,它是社會主義國家,卻接受西方的經濟援助,與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

1971年鐵托與尼克松

南斯拉夫的獨立,擋住了蘇聯對巴爾幹的擴張,使得“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裏雅斯特”的鐵幕,被打開了一角,也正是有了西方的支持,蘇聯沒有對南斯拉夫執行“家規”。

鐵托曾說過:“南斯拉夫跟誰都願意交朋友,但南斯拉夫誰也收買不了。”正是這種超然的地位,使得南斯拉夫和兩邊都能說得上話(赫魯曉夫時代,和蘇聯關係得到改善),冷戰期間,南斯拉夫持保持中立,鐵托與埃及的納賽爾、印度的尼赫魯一道,發起了不結盟運動,是不結盟運動的三巨頭之一。

鐵托與勃列日涅夫

鐵托不走尋常路,也體現在南斯拉夫的經濟建設上。當時,蘇聯模式被奉爲經典,是其他同類型國家的必修課,鐵托淺嘗輒止,認爲它不合符南斯拉夫的國情,於是擺脫蘇聯模式束縛,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本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鐵托探索的成果是“自主管理制度”,簡單講就是國家放權,實行企業或者工人自治。

國家計劃規定好生產總比例之後,企業可以自行制定生產計劃、自由經營、自負盈虧,然後給政府交稅,剩下的利潤允許企業用於擴大投資;鼓勵企業提升經營效率、改善產品質量、提高市場消費率、根據市場情況調整產品生產。

相比蘇聯模式,南斯拉夫的企業有很大的自主權,自由市場也有很大的存在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蘇聯模式的弊端。

鐵托講究生活品質

03、中等發達國家

獨特的經濟道路,加上西方的援助(1949年-1959年,南斯拉夫從西方獲得了價值24億美元援助),以及與西方的貿易、交流,促進了南斯拉夫經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南斯拉夫是一個農業國家,77%的人口從事農業,1939年人均國民收入只有80美元。戰爭中,南斯拉夫遭受重創,一片瓦礫,但是它僅用了不到三年就恢復到了戰前水平。

1947年—1951年,南斯拉夫進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通過購買外國專利,引進先進技術,南斯拉夫工業突飛猛進,1947年—1981年,其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8%,成功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獨立工業體系,不僅能批量製造各種機器、設備、汽車、拖拉機、電氣機車,還能製造飛機、潛艇和20萬噸以上油輪。

70年代的南斯拉夫街頭

1947年—1981年,南斯拉夫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爲6.2%,高於世界經濟發展平均增長率,人均國民收入增加到了2799美元。

1976年,南斯拉夫36%的人擁有汽車,平均下來每家1輛,每1.8個家庭擁有1臺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臺冰箱,7到15歲的兒童享受免費8年義務教育,全面免費醫療也初步實現。識字率達到了91%,並且預期壽命達到了72歲。

南斯拉夫的外國遊客

農業方面,1982年南斯拉夫擁有60多萬臺拖拉機(總人口2300萬),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使80年代初南斯拉夫人生活維持着較高水平:平均每人每年消費101升鮮奶、53公斤肉、188個雞蛋、31斤食糖、68公斤水果。

另一方面,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對文化領域比較寬容,教育、新聞、出版等權利早就下放給了各加盟共和國,西方的文學和電影也能進入南斯拉夫,此外南斯拉夫還允許所有外國人免簽證入境,每年到南斯拉夫旅遊的外國人達600~700萬,南斯拉夫也有人100多萬人在西歐務工。

這一系列數據和現象表明,七八十年代的南斯拉夫,已經處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幸福指數比較高。

南斯拉夫唱片廣告

04、從裂痕到解體

曾有人這樣形容南斯拉夫: 一個國家(南斯拉夫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兩種文字(拉丁文字、西里爾文字),三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四種語言(斯洛文尼亞語、克羅地亞語、塞爾維亞語、馬其頓語);五個民族(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六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馬其頓),七條國境(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

作爲一個人爲拼湊而成的國家,南斯拉夫人缺乏共同歷史文化基礎和共同民族心理,國家基礎很脆弱,民族問題一直都是複雜而敏感得問題,另外,各加盟國有大有小,經濟有強有弱,各國在話語權和經濟利益上也存在很大的矛盾。

在南斯拉夫中,塞爾維亞人佔36%,是最大的民族,南斯拉夫首都貝爾克萊德也位於塞爾維亞境內,於是塞爾維亞自認是老大,這讓其他民族很不爽,鐵托也一直在打壓大塞爾維亞主義。

巴爾幹半島

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以及塞爾維亞經濟發展比較好,其他加盟國發展一般,經濟好的加盟國要出錢支援不發達的加盟國,不發達的加盟國向經濟好的加盟國提供原料,結果雙方都不滿,富的嫌棄窮的是拖累,窮的憎惡富的搞剝削。類似的矛盾很有很多。

鐵托在世時,憑藉個人威望和手段,努力調和,加上南斯拉夫經濟發展還不錯,比較有奔頭,因此大家庭能夠勉強維持統一。

1980年鐵托去世,失去強人的凝聚作用後,隱藏的裂痕迅速暴露。接替鐵托的是聯邦主席團,即每個加盟共和國和自治省各派1名代表組成聯邦主席團,主席團委員都有一票否決權,委員輪流當主席,主席爲南斯拉夫國家元首。

由於各國都從本國或本民族的利益考慮問題,常常使用否決權,於是南斯拉夫的大政方針長期議而不決,政治越來越混亂,被戲稱爲“無舵手八人划艇”(6個加盟共和國和2個自治省)

鐵托去世

70年代,隨着石油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出現,南斯拉夫每年要花大量外匯購買石油,國內物價上漲較快,處於經濟蕭條期的西方國家,實行關稅和貿易壁壘,導致南斯拉夫出口大受影響。另外,南斯拉夫畢竟不是完全意義的市場經濟,無法克服體制固有的弊端,這一切,終結了南斯拉夫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進入80年代,南斯拉夫外債連年攀升,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失業激增,經濟發展停滯,1983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生活水平下降,引起了民衆的普遍不滿,這種不滿情緒,又爲分離主義思想提供了土壤。

總之,鐵托的去世以及經濟發展出現問題,意味着維繫南斯拉夫統一的兩大紐帶全部斷裂,分裂或解體是遲早的事。

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末代主席斯捷潘·梅西奇

05、南斯拉夫走進歷史

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對即將散架的南斯拉夫形成了強烈衝擊。先是南共不解自散,接着,輪流坐莊的聯邦主席團主席斯捷潘·梅西奇被抵制、被架空,被迫辭職。之後,南斯拉夫總理馬爾科維奇也因被各個共和國抵制而辭職。

聯邦中央發生混亂時,各加盟國也行動了起來。1991年6月,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宣佈獨立,11月,馬其頓宣佈獨立。1992年4月,波黑宣佈獨立,剩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這倆都是塞爾維亞人)宣佈建立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這便是後來的南聯盟。

南聯盟只有兩個加盟國,實力遠不及當年6個加盟國的南斯拉夫。1999年科索沃戰爭,北約轟炸的就是這個南聯盟。

解體之後的南斯拉夫

雖然只有兩個加盟國,但由於利益分配問題,塞爾維亞和黑山也不對付,黑山要分家過。爲了把黑山留住,2003年塞黑兩國廢除了“南斯拉夫”的名稱,把南聯盟變成一個更爲鬆散的聯邦,接近於邦聯的國家聯盟——共享國防和外交,其他各過各的。

然而,這還是沒有留住黑山。2006年,黑山宣佈獨立。

至此,南斯拉夫回到了最初的“原子”狀態。

黑山獨立

【參考資料】

《戰後南斯拉夫經發展的成就和問題》、《南斯拉夫興衰》、《南斯拉夫解體的原因》、《南斯拉夫的民族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