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偉大領袖說過這麼一句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的確,魯迅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革新與摧枯拉朽的獨立進步思想,他善於從文化與思想深處探究國民之病源,而且開具適合大衆進步自立之藥方。不過,魯迅之所以會取得如此成就,卻不得不感謝他的日本恩師——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大致回憶了他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他毫不吝嗇筆墨地稱讚了日本恩師藤野先生,在魯迅看來,藤野先生是少數幾個對中國沒有偏見的日本人之一,他嚴謹、踏實的教學作風,使魯迅大受觸動。同樣,也是在藤野先生的教導下,他才決定棄醫從文,從“根上”爲迷茫的中國人“治病”。

去日本留學那年,魯迅才24歲,懷揣着救國救民思想的他,在軍國主義思想氾濫的異國他鄉,有幸遇上了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他的無私與大愛,無時無刻不成爲魯迅持續奮進的動力源泉。1926年12月,正遭受北洋軍閥迫害的魯迅,在《莽原》半月刊第23期上發表了這篇散文,他希望通過此文喚醒更多的愛國人士,爲祖國的未來作鬥爭。

1936年,也就是魯迅逝世那年,一名記者拿着一張魯迅逝世時的照片找到了藤野嚴九郎(藤野先生),爲了不讓這位魯迅的恩師受到衝擊,記者還是試探性地問了一下嚴九郎,是否還記得魯迅?然而,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嚴九郎竟充滿疑惑地問了一句:魯迅是誰?在他的印象中,並沒有魯迅這個人,難道是搞錯了?

記者很慌,如果這件事是魯迅杜撰的話,他一輩子的名聲可就都毀了,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出半點紕漏。於是,他拿出了魯迅照片給嚴九郎看,嚴九郎對着光端詳了半天,最後才恍然大悟道:“噢,這是周樹人君吧!”是了,“魯迅”是後來才取的筆名,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名字,不正是他的原名“周樹人”麼!難怪嚴九郎會一臉疑惑。

不過,嚴九郎僅僅記得魯迅的大致樣貌,具體發生過什麼事卻記不得了,畢竟魯迅是班上唯一一箇中國留學生,這點印象還是有的。再者,魯迅的成績並不是很突出,每科平均也就60多分,也就是一箇中等生的位置。在嚴九郎的記憶裏,他對魯迅也只是盡了教師的本分罷了,也許正是這一點,才讓身在異國他鄉遭受冷眼的魯迅感到別樣溫暖,纔會在文學作品中稱他爲恩師。

嚴九郎說,魯迅是個很有抱負、很努力的人,但他卻不是一塊學醫的料,這點他早就看出來了。不過,當他聽說魯迅取得的成就時,臉上還是洋溢出了驕傲、欣慰的神情。在人生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幾個對以後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老師,也許他們早已不記得我們是誰,但在我們的心裏,卻是永世難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