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個詞,恐怕就是“三綱五常”了,所謂“三綱”,指的是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說的則是仁、義、禮、智、信。“大事”面前,我們都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就算是裝,也要裝出個樣子來,不過,在面對小事的時候,在放鬆的時候,甚至在獨處的時候,這才能夠真正地顯示出一個人的“禮”。

提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個詞,恐怕就是“三綱五常”了,所謂“三綱”,指的是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說的則是仁、義、禮、智、信。對於“三綱”,它帶着鮮明的封建色彩,所以早就過時了,而“五常”則不然,時至今天,仁、義、禮、智、信,仍然還是滿滿的正能量。

那麼,今天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讀“仁、義、禮、智、信”呢?接下來,我們姑且拋開古人,撇開傳統,單用我們當代人的視角,來看一看所謂的“五常”。

仁,顯然就是“仁慈”、“仁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友愛的心,而且,更要去做善良的、友愛的事。“心”是基礎,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丟棄,“做”,則是檢驗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標準,沒事還好,一旦遇到了事,一個人的“仁”也就是顯露出來了。遠的不說,就拿當前的“疫情”來看,我們中國人的“仁”,早已顯露無疑,災難是可怕的,但是,“仁”,讓我們在災難的面前,有了感動,有了溫暖。

義,就是“情義”、“道義”、“義氣”,這個“義”,蘊含着一個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好”與“壞”的標準,有了這個標準,我們就能分辨出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義”,還分爲兩種境界,一種是高一級的,一種是低一級的。低一級的“義”,多少顯得有些自私,因爲在這個境界中,我們之所以會做好事,而不做壞事,是因爲我們認爲做了好事會受到表揚、稱讚,而做了壞事則會揹負罵名、惡名,所以我們才做好事。當然,就算這是自私的表現,但總歸是做了好事,是好的,這就是“義”,否則,我們豈不就成了“無義”之人了嗎?

在“義”的高一級的境界中,則是根本不去考慮“美名”與“惡名”的,我們做好事,完全是出於良心,這叫“見義勇爲”,而絲毫不必考慮我們將會面臨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的“義”,是“義”中之“義”。

禮,就是“禮儀”、“禮數”、“禮貌”等等,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這是一個人的素質,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大事”面前,我們都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就算是裝,也要裝出個樣子來,不過,在面對小事的時候,在放鬆的時候,甚至在獨處的時候,這才能夠真正地顯示出一個人的“禮”。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管我們是“裝”,還是本心如此,“禮”,總是能夠讓我們的社會顯得更和諧。

智,當然就是“智慧”了,它強調的是我們的才能、我們的本事,就算我們一心想做一個善良的、有禮貌的、並且還能見義勇爲的好人,可是,如果缺少了“智”,恐怕我們就要失望了。心是好的,可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本事,不能爲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做一些貢獻,呵呵,那我們也只能評價你“心是好的”了;所以,“智”,可稱得上是我們能夠達到客觀效果的一種潛力。

最後,是“信”,信當然就是“誠信”、“信用”。表面上看,“信”,無關乎我們的喫喝,也妨礙不了我們的玩樂,不過,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永遠都不可能只關注眼前,而不考慮長遠。一次無“信”,可以,兩次無“信”,也可以,可如果一個人總是無“信”,那麼,他在社會上必然就會無立錐之地,因爲,又有誰願意去和一個無“信”的人來往呢?

總之,仁、義、禮、智、信是傳統的“五常”,也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放眼今天,它依然包含着滿滿的正能量,您說是嗎?

相關文章